立即捐款

我們都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談Ice Bucket Challenge的批判現象

我們都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談Ice Bucket Challenge的批判現象

無可否認,Ice Bucket Challenge熱潮席捲全球,讓不少人認識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亦為ALS相關組織籌得可觀的善款;不過,這亦成為極具爭議的運動,批判聲音此起彼落。關於對Ice Bucket Challenge的批評,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以完美角度抨擊不完美

首先,我們得承認大家都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完美的世界裡,即使不用搞這類綽頭來吸引捐款,大家也會自動自覺的去了解這個世界,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麼慈善團體就不用費盡心思來籌集善款,也不用想盡辦法爭取社會關注。可是,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也永遠不會完美。現實是很多人對弱勢社群漠不關心,甚至完全無認識,我們不能守株待兔的等待他們來主動關注。

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基本上所有推廣、籌款活動都是「浪費資源」的,例如很多大型的慈善團體都有不少行政開支,不少籌款活動都無可避免地花一點資源(如印刷品)。同理,要引起社會關注,籌款活動難免要有綽頭,例如樂施會的「毅行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慈善跑,否則必定乏人問津,而有綽頭的活動難免要多花資源, Ice Bucket Challenge也不例外。

我看到不少人認為Ice Bucket Challenge浪費食水,也有人認為與其搞一個像集體玩耍的活動,不如直接關懷ALS病人好了。這些批判都是出於好心,但他們似乎是以完美的角度去看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因為我們很難找到不耗費資源的方式來籌款及提昇社會對ALS的關注。

站在完美的角度批評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必定可以找到漏洞。我不是說這是批判都是無事生非、在雞蛋裡挑骨頭,這是些意見都有助我們成立更好的世界(因此我也很欣賞直接捐款及關注ALS的人),只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意見而抹殺活動的價值與成就,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需符合極高的道德標準,更不能因為活動不完美而置身事外。

修正態度

有趣的是,香港的批評意見普遍是要否定一個運動的價值,而不是修正。我明白,如果運動的理念抵觸不能讓步的底線,那麼否定整個運動也實在無可厚非,但似乎香港人鮮有討論原則、底線,而選擇徹底的否定。這讓我想起以前一些Phone-in感情節目的主持中,他們面對聽眾的感情問題時都傾向建議分手,而不是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這不難理解,因為分手容易溝通難,主持人當然要捨難取易。再者,建議分手相對有型,鼓勵溝通總像是婆婆媽媽的。可是,如果我們患上感情潔癖,在感情路上遇上困難就立即分手,那麼大概我們會永遠單身;如果整個社會的批判只集中於否定而不是修正(前提是不超過底線),社會又怎能進步﹖

Ice Bucket Challenge的確漸漸失去其原本的意義,見不少人最後只是在玩水而不是傳揚訊息,不過我認為社會可以有更多正面的聲音來讓活動回到正軌,而不是否定其價值。世界充滿缺憾,所以才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讓它邁向完美。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進步過程中,有些原本滿有意思的活動會失控,有人會迷失,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本末倒置地什麼也不幹,而是想辦法讓它做得更好。這個時代,大概早已忘記了什麼是積極。

如果社會可以向前走,可能以後我們不需要再以這麼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籌款,而 ALS患者也可以獲得更好更嚴肅的關注。我們不能一步到位,但積極是進步的泉源,我們不能放棄。

不能逾越的底線

雖然我認為有些對Ice Bucket Challenge批評有點陳義過高,但我認為這運動到後期的確過份了,例如後來有些短片只是純粹的嬉戲,大概ALS患者看迄會感到傷感。ALS是一種讓人絕望的嚴重病患,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的痛苦。Ice Bucket Challenge是要讓我們盡量感受ALS的痛苦,而不是膚淺的嬉鬧。雖然在輕鬆有趣的方式來推廣可以接受,也不是要參加者苦着口臉來參加,但希望他們明白活動的意義在哪,也希望他們可以顧及患者的感受。對我來說,這是不能逾越的底線。

Ice Bucket Challenge以外

近年在香港看到的各類批判聲音(尤其是政治)似乎都循着「以完美角度批評不完美」的公式走,而且都有全盤否定的傾向。從何時開始,政治開始由一種妥協的藝術進化到一種絕不妥協的技術,我們整個立場都成為不能逾越的底線,而全盤否定式的批評則成為這種技術的主要攻擊手段。這種批判文化漸漸由政治走到生活裡,包括Ice Bucket Challenge。

我不是說要姑息不好的人與事,但矯枉過正亦會帶來代價。Ice Bucket Challenge帶來的,也許不只是關於這慈善活動本身利弊的爭論,而是一個重新審視批判文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