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黑暗出發,抵達光明的地方——讀《少年來了》

從黑暗出發,抵達光明的地方——讀《少年來了》

近年逆權系列的韓國民主抗爭的電影在港上映,而我在社交媒體上頻頻讀到的影後感,每每是受韓國人為民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所震撼,加上劇情往往聚焦小人物的良心時刻與義無反顧,因而相較之下更覺香港人為民主的付出實在是比下去,有種外國的反抗連小人物都特別有人性光輝的自愧不如。

以上慨嘆當然我也有同感。只是每回在電影院深受逆權氣魄感動之餘,腦子總是不停地想,在一場民主抗爭中死亡或犧牲到底意味著甚麼?我的疑問是,那些身陷歷史中的逝者們,事前根本無法確保其死亡能換來民主,那麼他們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掙扎、分歧及思索,可供身處異時空的人們反思咀嚼呢?除了那種銀幕上某一關鍵時刻終將煥發人性光輝克服懦弱、相信民主將戰勝歸來的光明敘事以外,我們對於歷史中付出莫大代價的抗爭和犧牲,可以思考些甚麼呢?

直至看到韓國作家韓江有關光州事件的小說《少年來了》,我才自覺在這個問題——抗爭中死亡到底意味著甚麼——行前了幾步。

這是一部建基於大量搜集及閱讀各式歷史材料所撰寫而成的虛構作品。小說虛構出數種人物視角,呈現光州抗爭及其後的不同側面,以及更重要的是人們那些內心掙扎及心路歷程。故事中有不想犧牲但堅守至最後死去的國中生、有揹著槍但最終不願使用的大學生市民軍、有下落不明者死後重訪的靈魂、有不想回憶的倖存者,等等,敘事穿梭於事件之前、之中及之後,不同人物的內心同時往返拉据於這多重的時間之維,小說為光州抗爭賦予了人性的曲折、厚度和立體感。

記得去年在首爾參觀一所民主紀念館之際,負責人送我一本他們出版並譯成了漢字的韓國現代史60年,當中有關光州民主抗爭的一段文字,對當時的自己可謂簡潔震撼。那段文字十分簡短,但明快地記述了這段歷史的重要一頁。也就是,軍隊最終入城時那留守道廳至最後的「市民決死隊」,這般寫道:"最後留在現場的決死隊包括3名中學生、26名高中生、23名大學生,共157名。在1小時半之內,戰爭就結束了,共有14人在戰鬥中死傷。"

而在《少年來了》中,也同樣以虛構人物的角度進行了一次想像的重構,但卻沒有上述那般簡短明快。小說中,主人公決定加入或離開死守市民軍,市民軍呼籲光州市民加入道廳抗爭時所換來的凌晨寂靜,以至道廳最後一刻的死亡、放棄與抵抗,凡此種種並不能清楚還原為死傷數字、搏鬥小時的場景及決斷,也沒有像電影"華麗的假期"般以壯烈的方式讓角色們最後也下定決心地死去那種敘事,《少年來了》要探討的是這場十天中爆發、突如其來、實力懸殊、遠超普通常人能力負載(縱然命名為市民軍)的作戰,裡頭除了勇敢之外(生命做為最昂貴的代價,這勇敢幾乎不用重複),其實包含了許多反覆、過剩、荒謬及意外的東西,這是每一次激烈抗爭無法迴避的課題。

誠然,我讀著《少年來了》雖很是憂鬱但卻又真是十分開眼界,因為小說離開了圍繞死亡抗爭所築構的浪漫又轟烈的簡化想像,反之,作者在書中重現一幅帶著黑色氣息,且曲折、滿佈偶然,苦澀及深重的複雜圖像。或許從這裡出發,我們才能抵達光明的地方,我想這也是此書的寄意。

文章原刊《正義和平通訊》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