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往消失點的路途上-愛民邨

往消失點的路途上-愛民邨

在這十至二十年來,政府所建的公屋居屋,大部分都屬於和諧式大廈。即使遊走在香港的不同角落,你也難以避免看到它們的蹤影,可謂「總有一橦喺你附近」。生活在乏味枯燥的城市,再加上倒模般的建築,叫人容易視覺疲勞。其實,在更早的年份,政府興建的樓房並不那麼單一,不同的屋邨之間各存差異,各有特色,例如老牌屋邨彩虹邨,就曾因其特色而獲得建築獎項;又如位處大坑的勵德邨,其中兩座便是全港獨有圓筒型公屋大廈。(筆記曾到過勵德邨,遊記在此

來到這次,筆者和朋友來到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愛民邨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落成,距今已有四十年樓齡,屬第一代公屋。愛民與勵德其中一個共通點,是兩者部分單位都能夠遠眺維多利亞港,一個由港島向九龍望,另一個由九龍向港島望。另一個共通點是兩者都具大廈天井,勵德天井如其外型,為圓筒型,愛民天井則呈方型。居住在具有天井的大廈,踏出家門時可望到其他同層住戶,這點與筆者居住在和諧式大廈所遇的生活經歷迥然不同。在大廈內的地面、中層或高層往天井望,居民能夠觀看到由許許多多平行線造成的視覺效果,而這種視覺效果,亦是吸引筆者和朋友前往愛民的原因。

天井帶來的視覺效果,讓人聯想起小時候上美術堂的情況。那時老師教導我們畫透視圖,兩條平行線在透視下,將是兩條慢慢靠近的直線。即使在廣闊的白畫紙上,兩條線的起點各異,相距很遠,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或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也好,假若兩線平行,終必會越走越近,止於消失點上。立於天井下的中央點仰頭,周邊的平行線四面來襲,然後,不難發現,它們都一同指向同一個消失點-縱使這個消失點在天空中,實質上是看不見的,而且難以估計它在多遠,但是你總能夠指出,那裡有一個消失點。有時候,真想拿起筆來,替那些被天空斬斷的平行線,一條一條地,連接它們回到理應的消失點。

遊走在各層之間,剛才提及那種「由許許多多平行線造成的視覺效果」,將一幕幕呈現眼前。

繼續往上走,原本變幻萬千的視覺,再有多一種元素參與。當日的拍攝時間是下午,太陽不再位於我們頭頂,這個達廿四層樓深的天井,只有高樓層位置才能受到陽光照射。這幾層因為陽光的參與,出現了一排排居民所掛的衣物,是整個天井中最耀眼而燦爛部分,卻同時也是這些眼看得見的平行線的末端部分。

位於這個末端的部分,再往上便是天空,那是想像中、看不見的平行線部分-往消失點的路途的想像續路。站在這裡,有種違和感侵襲,或是來自我們作為外來者不應亂闖民居;或是來自沒有人且空蕩蕩的走廊上出現了來參觀的旅行團;或是來自我們能夠預視這些平行線即將斷開,把空間交還予一片天空,可是我們認為往消失點的路途應該更長,因為真正的消失點在遠遠處,平行線不應在此斷開-走到末端的不應該是我們珍重而別具特色的一座座建築。

在發展這透視圖下,這些建築的消失點被強行改寫,由遠遠處,改為在這個樓頂上。發展的透視圖,把平行線斬斷,扭曲了我們的視點,扭曲了我們看事與物的價值,扭曲了這裡的一切。當刻發現,站在這往消失點的路途的末端上,才是違和感的來源。

勵德和愛民,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是對屹立地上的平行線,有誰能告訴我他們的消失點在哪?

攝於 2015.02.26 @ 何文田愛民邨

Facebook Page|Dorason Photography
http://www.facebook.com/dorasonhk

Blog|記錄 分享
http://dorasonhk.blogspot.hk

後記:這次旅程拍下人生第一筒菲林。菲林出的相好像真的特別有感覺,很神奇呢!上面的相片有部分是數碼機拍的,有部分是菲林機拍的,所以色調和感覺有兩種。另外,當自己看回勵德邨那篇時,發現一年前後,自己的文章也產生了大的差異,至少,文字的量也是翻兩翻(或許是以前真的太懶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