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遼先祖聶壹:從來沒有人可以越過我的包圍!

張遼先祖聶壹:從來沒有人可以越過我的包圍!

張遼,雁門郡馬邑縣人,三國時代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被本地漫畫家陳某經營後,在漫畫《火鳳燎原》中更是一位擁有成名絕技「劍圍」的高手。不過沒多少人知道張遼的身世,原來張遼有一位名叫聶壹的先祖,正是西漢時期漢匈交兵的導火線「馬邑之謀」的策劃人。如果馬邑之謀成功的話,大概東漢末年的後人張遼不會姓張,而是姓聶。

三國志載張遼身世「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就是說仇家多,唯有改名換姓避開仇家。結下甚麼仇怨?大概就是因為聶壹策劃的馬邑之謀。

西漢元光二年,漢帝國自文景之後恢復生氣,國富民強,漢武帝自然不甘對匈奴低聲下氣。漢武帝把對匈奴開戰的想法帶到朝堂,交由百官討論。主戰派與和親派激辯,一旦放棄和親政策,與匈奴全面開戰,象徵漢帝國往後須不停投放兵力消滅匈奴,否則只打幾場遭遇戰,只會換來匈奴報復性的侵襲邊境,掠奪百姓與財產。奈何匈奴是遊牧民族,漢軍未開戰就要長途跋涉,深入漠北漠南等不毛之地尋找敵人,補給線拉長,而又未必肯定敵人方位,財力、人力和物力皆會嚴重耗損。

然而大行令王恢拋出一個和親派無法駁斥的作戰方案──誘敵深入,聚眾殲滅,地點就在雁門郡馬邑縣。既然不能深入匈奴腹地,何不引誘敵人主力深入漢帝國邊境,埋伏大軍,一舉殲滅?這方案正是由馬邑當地富豪聶壹獻計給王恢的。

聶壹假扮邊境商人,拜見匈奴單于,謂能除掉馬邑縣令,把城池獻給單于。單于見有利可圖,竟相信一個陌生人的獻計,答應與聶壹裡應外合。聶壹回到馬邑後殺了一個死囚,掛在城牆上,對匈奴密使說縣令已經被殺,請單于趕緊出兵支援。於是,單于親率十餘萬騎兵進入武州塞(今山西境內),殊不知一個巨大的包圍網已經張開,等待著他。漢武帝視馬邑之謀為斬首行動,斬草可不能留根,他在馬邑佈置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就在馬邑旁的山谷之中。將領陣容也是給足了面子──飛將軍李廣、公孫賀、王恢、韓安國、李息等大將只待匈奴兵馬進入馬邑,全軍出動,同時王恢李廣則由側翼出擊,旨在截斷匈奴退路與輜重。

這樣的一個包圍網,任誰也插翼難飛。不過聶壹與王恢千算萬算,卻算漏了天意與單于的霎時清醒。單于攻下一座烽燧,在馬邑外百餘里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地方出奇地安靜,牛羊很多,卻沒有人放牧,單于心裡狐疑,便把俘獲的校尉抓入大營,逼問原委,校尉不堪用刑,供出了漢朝大軍正埋伏於馬邑,聽得單于冷汗直流,要是沒有這個校尉,我還能活著回去嗎?單于歎聲上蒼保佑,匈奴大軍倉皇離開武州塞。

同一時間,包圍網主力等候多時始終不見匈奴大軍,前線傳言單于退兵,追至關塞,單于已逃之夭夭,漢帝國三十萬大軍唯有撤退。而王恢見未戰先退,這路三萬人的側翼若果執意追擊,恐怕會寡不敵眾,也隨後退兵了。馬邑之謀於此宣告失敗,但同時宣告馬邑之謀是漢武帝往後對匈全面交戰的起點。誘敵深入無功,逼使武帝必須主動出擊尋敵,若干年後衛青和霍去病應運而生,擅長千里奔襲,深入不毛,樹立大漢軍威,這又是後話了。

事後,漢武帝見一擊未能即中,而又打破了漢匈和親局面,既急且惱,武帝認為王恢即使勉強出擊,也能襲取不少匈奴輜重,好讓自己對滿朝文武有個交待,他絲毫不了解王恢保留軍力的苦心,還降罪於王恢,使王恢最後在獄中自殺。馬邑之謀的策劃人聶壹則下場不明,史書沒有交代,但是從張遼改姓避怨不難猜出聶壹一來得罪了匈奴,二來得罪了當地百姓,使匈奴頻頻襲擊邊境報復,聶壹即使是當地豪族,也站不穩台了。

馬邑之謀未能變成馬邑之圍,或許這就是是張遼絕技「劍圍」的源起,可惜張遼甚有乃祖之風,這招劍圍也很少不被對手越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