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延續半世紀的魚香

筲箕灣街市門外近日掛起張飛誕的大花牌,人流旺盛,跟街市內的感覺截然不同。街市建於1973年,典形現代主義的設計,沒有華麗的雕飾,四周是通風的孔道,既有實用,也有點特色。二樓的檔口有水磨石舖面的檔口,井然有序,配上手製的招牌,仿如時代的見証,今天買少見少,可惜,隨着改建俱往矣。

走在街市,卻絲毫沒有喜悅。十室九空,82個檔位只剩下二個。最後二檔過不了今年的三月,一切俱往矣。

街市對於新加坡、台灣和意大利等地都珍而重之,用作推廣大排檔,改造旅館,甚至百貨市場,帶活街市商販之餘,也帶活社區。可惜,香港的街市在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下,抱守殘缺,弄得空盪盪,沒有起色,只有靜待結業。

上年初,被食環一聲令下,街市將來用途未定,但已被迫關門。二位檔主之一的69歲鍾太望着一個個檔口關門,而食環署不再出租,只有無奈見証街市的末日。街市關門是食環署的決定,也是他們一手促成。

鍾太大半世紀在筲箕灣的海上生活,她是地道水上人,漁民出身,見証漁業盛衰和轉型。11年,即2007年,她才因為年紀漸大,放棄漁船的生活,上岸開舖,以前東大街開檔,但租金太貴,結果找到筲箕灣街市開店。街坊說東大街買餸比街市更平,但鍾太証街市的價值,平租的街市可讓特色貨種的小店生存。

一日漁民,終身漁民,她不減漁家的好客和健談。她的海味店,賣的是新鮮,別家是從大陸入貨,她堅持用本地魚自製海味,別無他故,「細佬有價值千萬的漁船,會去越南,台灣水域打魚,供貨給我。」家族依然靠海養生,所以海味品種特別。

她是海味活字典,手中拿着剪刀,剪去皮菜魚魚乾頭部和尾部,講解何謂好吃的魚乾。皮菜魚很細小,只有四厘米長,「皮菜魚皮和大地魚(即左口魚),樣子差不多,外面的舖會呃人。皮菜魚魚乾原條賣45 蚊,剪掉頭尾賣90蚊。魚乾全部都在捕捉後,放在船上生曬,無加防腐劑。」

不要小看其貌不揚的皮菜魚,拿起一聞,香甜撲鼻。但魚乾很小,肉不多,只有行家才懂得購買。「油船,躉船的職員以前做水上人,在船上無魚食,買皮菜魚,加節瓜,粉絲做湯,就有魚食。」她再告訴我們皮菜魚佐飯的食法,「加油和甜豉油,再蒸皮菜魚在飯上,用手撕出魚肉,飯變得很甜。」

她熟悉筲箕灣的海,相熟的蝦艇為她提供新鮮的海產,「譚公廟前有早市5-7點有漁民賣新鮮海產,夏天最多漁獲,冬天就少很多。」

說起漁民的生活, 她滿心歡喜。她有一位孫女,「她鐘意飲魚湯,魚湯要奶白色,先用火煎魚,再煲水,拿起魚渣,放蕃茄薯仔。」

吃魚也有不時不食,她推介「天凍才有咸鮮馬友,自製,曬三日,魚肉有如鮮魚,更鮮甜。」,每天自製咸魚,雖然年近70依然面容飽滿,紅光滿面,「日日食魚,好健康。」

2月28日她被迫結業,她離不開海水,未來想繼續做海味,但離不開出世的筲箕灣,「食環分派北角,鰂魚涌街市的檔口,但太遠,又不識人,怕給鶴佬和潮州人欺負,不想去,不知去邊。現在近年尾,唯有日日開店,希望可散貨。」她曾建議食環容許她繼續經營,其餘的空間可改建社區用途,但不得要領。

上年有區議員建議街市改為老人中心,社區多一個中心是好,但為何要趕走小店呢?如不兩者共存呢?食環謀殺街市,真是社區之福嗎?還是行政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