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北韓話題打得火熱。筆者有幸於八月上旬受到朋友邀請,跟隨母校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的代表團,到平壤進行學術交流。我相信每個進入北韓的外國人,都知道自己不能在此國境之內自由行動。筆者亦深知肚明,所有行程一定給打點妥當,所見所聞必定是平壤最好的一面。自己心裏面作了這個打算之後,反而令我覺得看到的比預期更多。
我發現的其中一點,就是有不少在外間的資訊,都似乎和事實有很大差距。當中尤其是一些旅客的遊記,存在了不少偏離事實的偏見甚至幻想。事實還事實,我們不能扭曲,甚至予以創造來滿足自己站在道德高地扮演自由衛士的欲望。老實說,除非北韓的人民都是天生的演員,否則在地下鐵和超市的市民都肯定是真真實實的普通人。然而,不少的外國人卻偏要將他們說成是埋砌繁華盛世的演員。這些資訊對於一些從來沒有踏足北韓的人,當然有豐富的娛樂性,但對於了解這個國度和當中的人文,並沒有絲毫的建樹。然而,馬後炮容易放,筆者並没有打算加入戰團。反而更希望以建築人的眼睛,向讀者介紹一下這個神秘的地方。
我對於平壤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覺得這個城市恍如教科書裏面,現代主義建築師在20世紀之初,對於新時代摩登城市的幻想和設計。城市裏寬闊的道路空間容納了電車軌道和寬闊的行人路,以及種植了大樹的綠化帶,甚至雙線的單車徑。可悲的是,有人卻認為香港沒有條件容納這些元素。需要反省的其實可能是香港的城市設計者。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街道都處於一個被嚴格管理的狀態,完全沒有丁點的垃圾,就連蚊蟲也沒有。在旅遊巴看到的街頭面貌,並非刻意為了我們的到訪而作出打點。實情是,平壤街頭在任何時候,似乎都處於一個被完全管理的狀態。
現代主義初期的設計,都是對於歐洲過分擁擠和工業化的城市環境所作出的反建議。例如,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認為,可以利用當時正在萌芽的高樓大廈設計,將城市的密度集中在一幢幢的高樓之中,將高樓之間的空間留給綠化和休閑設施。道路的系統亦能夠擴闊和拉直,取代歐洲城市之中迂迴和擠擁的城市肌理。
由於種種的原因,這樣的設計幾乎完全沒有實現的機會。柯比意本人初次到步紐約曼哈頓的時候,亦因此大發雷霆,向傳媒批評美國人將高樓大廈的設計濫用,偏離高樓大廈將都市空間釋放的原意。然而,若果柯比意本人有幸看到今日平壤的城市面貌,將現代主義的精神和設計毫無保留地建造出來,他一定會覺得老懷安慰。現代主義城市的設計,都是圍繞著極度理想化的憧憬和希望,以優質的城市帶來幸福。柯比意甚至認為,現代主義城市可以避免革命和動盪的出現。身處平壤的街頭,我的確莫名奇妙的感受到一股幸福感,對抗著自己對於北韓的一貫認知。到今日我仍然很懷疑這個感覺,井然的城市立面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生活。
平壤或許亦提供了一個場地,為建築界進行了一個現代主義的實驗。至於實驗是否成功,留待下一篇再和大家分析。
圖:幾乎所有的地標,都是圍繞着花園和草地而建
圖: 本人很喜歡的兩座大廈,都有Frank Lloyd Wright的影子
圖: 之前看到報導所指,這些在草地上拾草的人,是因為缺乏糧食而要以草充饑。我認為這個結論非常武斷。從他們的衣著和打扮,我認為他們並非缺乏糧食的一群人。他們都是受到社區組織的號召,參與協助打理街頭的市容。可能在西方,這樣的行為太過匪夷所思。
圖: 典型的戰後現代主義設計,在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曾被廣泛採用。相片中福士汽車(Volkswagen)都是中國進口的,在平壤市區經常可以看到。
圖: 井然有序地排列的建築物,都是充滿戰後現代主義特色的集體住宅設計。然而這樣的面貌並非平壤獨有,在前蘇聯國家,甚至在英國和法國的戰後公營房屋設計,亦經常可以找到類似的設計。
圖: 平壤的城市肌理之中,加插了許多地標性建築和廣場。主要的公共活動,都是在這些空間進行。地標之間的軸線,構成城市的視覺走廊。這樣的城市結構,大概受到前蘇聯史太林式(Stalinist)建築,以古典復興為基礎之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