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入門
前言
試想,社區藝術家、社區導賞員…在施展所長貢獻社區的同時,也能以這特長養活自己,那該多美好呢?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已經異口同聲地回應:「這太烏托邦了吧!」是的。現實就是要吃飯必須從事能賺到錢的行業。產業與工種越趨單一的香港,上述工作無論做得多專業也是無償勞動。賺錢餬口與貢獻社區真的只能是二分法的衝突存在嗎?由零售業「紅褲仔」打拼十年晉升至零售管理的趙國華(Andriy),憑著以自己專業扶植有理念的本地品牌,協助年輕人尋回使命感的起心動念,在2017年終踏上了「小市化大」的創業之旅。此致成為本地有理念品牌的孵化器。成立約一年半,業務由無人看好達致收支平衡。筆者一直非常渴望看見單純從商賺錢以及為社區無償付出以外,究竟還有什麼選擇。於是與Andriy作了一次訪談,也期望更多人看見選擇,一起創造更多可能性。
為創造價值而選擇由零開始
在零售業由基層晉升至管理階層的Andriy,毅然決定放棄打拼多年得來的成果,由零開始。在很多人眼中都是「無腦」行為。Andriy也直言當時身邊無人支持他的決定。可細談之下,卻發現他的敏銳觀察、慎重思考與無比勇氣。在跨國品牌擔任零售管理的Andriy,經常需要親自走訪各店舖。遊走各商場的他,眼見本地的獨立品牌店舖越搬越偏僻與狹小。甚至最後在商場消失。很多未能考上大學的年輕人,被社會界定為「讀不到書」,除了擔任前線工作似乎別無選擇。漸漸的,他們也喪失了使命感與探索自身長處的動力。
另方面,香港其實存在不少很有品牌理念的手作人。可惜由於生活壓力與經營環境的惡劣,很多人最終都放棄了初衷。Andriy 想,他能否運用自己在零售業磨練多年的銷售專長來幫助這些本地品牌,讓那些手作人與藝術家能集中精力於自己擅長的部份,有了他的支援後能做得大,走得遠,也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於是便開展了「小市化大」的業務。
起初的路途有如譯水行舟。由於 Andriy 不想只是創業賺錢,但也不想營運慈善機構,要靠慈善捐款/基金撥款才可繼續營運。他想建立一個手作人與消費者共同承擔改善社區使命的生態禤。能以自負盈虧方式持續營運。這令他在盈利至上的商界以及在講求不計付出服務基層的社福界都不被視為同路。他憶述起初的路途確實走得跌跌撞撞。每天到不同機構介紹理念與工作,卻很多時不被理會;晚上做行政工作,熬到凌晨兩三點都是常態。天天的熬也不見得會有成效。「畢竟人家沒看到你的成績,憑什麼給你機會?」最後「講到出牙血」才找到了四個願意合作的品牌。
影響力來自信念與行動
孤單的路走著走著原來也不見得孤單。堅持信念不斷行動的人,總會吸引到傻勁十足的同類一起實踐旁人認為天方夜譚的願望。經營小市化大年半以來,也不乏令 Andriy 鼓舞的事情。社區藝術家 Elaine 開頭透過小市化大的網店平台寄賣親手繪劃的街道明信片。Andriy 發現她擅長繪劃街道,建議她何不舉辦街道寫生班,憑著一己專長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能透過寫生活動喚起更多人對社區保育的關注。
訪問當天正是 Elaine 在手藝人合作空間舉辦寫生班,約10名學員專心跟隨着 Elaine 學習寫生。原來這個班組已經舉辦多次。每位學員收費超過$500,卻每次都反應熱烈。此外,註明環保設計師 Kelvin Cheung 開始時對小市化大的效能感到懷疑。但後來看見它幫助本地手作人的成效,也加入成為合作品牌。此後,越來越多本地藝術家、設計師加入。現時小市化大已有數十個合作品牌。業務也達致收支平衡了。
建立對社區有使命感又能互助的生態禤
Andriy 的願景是無論手作人、藝術家,還是消費者,都成為改善社區行列的一分子。消費者透過參加本地品牌的活動,由買了解賣,了解社區中發生的種種故事。當社區故事進入了消費者的心,他們就能啟發更多人。手作人當然也是運用自己特長,啟發前來光顧的消費者關心社會。Andriy 直言,要與小市化大合作的品牌不能只顧賺錢,必須與社區、文化與環保有關,懷著改善社會的使命。他有信心,這些理念相近的品牌放在一起,定能發揮互助共好的協同效應。當凝聚的力量夠大,甚至還能影響大品牌在舉辦推廣活動時惠及獨立小品牌。
在未認識小市化大之前,筆者向來覺得香港有個難解的困局:要養活自己必須放棄興趣,去從事主流社會定義為賺到前的工作;有志服務社區的人,包括藝術家、導賞員等,無論做得多好,很多時都只能是義工。難道此致服務社區的只有等待善款接濟,或耗盡自己最後一分熱這兩條路?這又是多麼悲劇?小市化大讓筆者在此困局中看見曙光。若大家正在發展自己的品牌,又有服務社區的理念,可探訪以下專頁了解更多。
(相片來自受訪者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