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訪少爺麥啤廠:重塑那個香港製造的時代

原文刊在此

文、攝:隱君子

一旁是海邊的駕駛學院,一旁是林立的工業大廈,走在鴨脷洲的利南路上,很難想像少爺麥啤廠(Young Master Ales),就是隱身於這些芸芸工廈之中。記者是在旺角一間非主流的小酒吧第一次嚐到少爺麥啤,手工啤在香港興起,其實也只是近三四年的事。酒廠位置頗為偏僻,在海怡的巴士總站下了車,還要走二十多分鐘的路程,在工廈搭升降機上四樓,就會在走廊見到幾道紅色的大門,上面貼了醒目的貼紙:「少爺 YOUNG MASTER」。

那天早到了一點,酒廠職員便給我斟了一杯麥啤,天時暑熱的中午,行到大汗淋漓,冰凍的新鮮啤酒大口大口的喝下去,實在涼意透心。手工啤(craft beer)那種獨特的香醇,實在非主流啤酒可比。少爺麥啤的老闆Rohit來自印度,曾任投行高盛,來了香港四年。他第一次接觸手工啤,是於05年在其發源地美國,對於當地手工啤業的試驗和創新精神,感受甚深,所以幾年前開始在家釀造啤酒。「我來到香港之後,很驚訝這個大都會竟然沒有自己的本地啤酒。」於是毅然決定放棄高薪厚職,在鴨脷洲開設啤酒廠,把當時尚未在港流行的手工啤,打進本地市場。對於Rohit而言,手工啤跟主流大廠啤酒最大的分別,在於其品質和變化。手工啤每批的產量很少,以人手製作為主,而且會用高品質的材料,所以味道和口感都遠比大廠啤酒多變和有層次感。Rohit說其實啤酒業在一百年前也曾經很有活力,世界各地有數以百款的傳統本地啤酒,都很新鮮、高質,各有千秋,但隨著顧客都投向那些大品牌的懷抱,啤酒的品質就開始下跌。「很多人喝啤酒只是為了買醉,而不是欣賞他們的品質和味道。」因此追求精緻的手工啤,也算是一種復古。


少爺麥啤廠一般都維持有四至五款啤酒,有些是季節限定,其中The Rye on Wood是酒廠自創。

創業從來艱難,過去幾年Rohit也克服了不少選址、牌照、採購的困難。「挑戰每天每刻都有,但釀酒的過程才是最有趣之處。」他形容釀造啤酒是藝術也是科學,要先有概念,再構思技術上的問題,例如口感順滑、帶點辣味的The Rye on Wood,就是由他們的三人團隊自創。他笑言好飲的啤酒背後沒有魔法,但過程的確很神奇。酒廠每個星期六都會開放參觀,介紹手工啤和釀酒過程,主要是提供一個渠道,讓有興趣的啤酒客加深對杯中物的了解,更懂欣賞手工啤的精緻,也給釀酒師機會吸取一些feedback。

別以為Rohit只是來了香港四年,原來他對香港本地文化也有一定認識。「少爺麥啤」的名字,竟然是來自一套60年代的粵語長片《工廠少爺》。電影背景是製造工業蓬勃、Made in Hong Kong 時代的老香港,主角是一間工廠的太子爺,在電影中由一個貪玩的少年,經歷了很多事情後處事慢慢變得成熟和認真。在Rohit心目中,啤酒就是something fun and serious,既要認真對待,但又玩味十足。他歎息現今的香港再也沒有人製造物件,所以少爺麥啤廠也可被視為恢復那個胼手胝足、白手興家的老香港的一個嘗試。慶幸的是,現在的年青人比上一代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也更懂欣賞啤酒的味道,令近年香港手工啤的發展步伐遠比Rohit預期中快。以前在這個城市想起酒人們只會想到蘭桂坊,但今天香港的酒吧業跟五年前比已經很不同,更有活力、更多元化,香港有了自己的飲酒文化,不只是抄襲紐約、倫敦、巴黎等大城市。飲酒地方不再只有中環,堅尼地城、灣仔、旺角,到處都是有特色的小酒吧,有舒適的環境令人放鬆,可以安靜地坐下好好聊天。


酒廠掛了一些很有老香港色彩的海報。

訪問中Rohit 不斷強調創新和品質,也大概是他心目中那個old, manufacturing Hong Kong 的寫照。今時今日,胼手胝足、香港製造的時代或者已經些微,但一位印度來的先生尚且會講rooted in HK,可惜大部分的香港人仍只懂北望神州,任憑一個曾經美麗的城市衰敗、崩解,再也沒有Made in Hong Kong,只有香港炒賣,香港轉口,我城好像除了旅遊地產金融,就一無所有,因為no one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