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看香港電影金像獎總覺得有點煎熬。司儀搞不起氣氛之餘,那些純粹自娛的爛gag,讓人有時掩著耳朵,掩著眼睛,幾乎看不下去(又或者真的聽不下去)。然而,司儀再差,還是主持,電影金像獎的重點始終是一眾電影人。
得獎名單重要,但聽頒獎嘉賓,以至得獎者的感言更是重要。如果只重視名單,倒不如多等幾小時看新聞,毋須一直都坐在電視機前。他們在台上短短的幾分鐘,往往比他們過往一年的努力,更讓人了解他們是怎樣的電影人。早前的奧斯卡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他們說他們那齣電影的理念,說他們關心的議題,讓人理解好的電影,好的電影人是不會與社會脫節,而是站在前端,回應時代。
相比之下,這次的頒獎禮令人失望。最多電影人關心的議題,仍是停留在業界之中──香港電影不死。這或許對電影人來說,是生死存亡,是尊嚴的問題,尤是成龍早前的那番說香港沒有港產片,只有中國電影的言論。這些言論不只成龍的偉論,正如王晶早前也說「我跟著這個市場(中國)成長,才有了今天這部電影,可是很多導演還是在拍以前香港概念的片子,當然就存活不下去了。」
事實上,有人很多年前已經開始討論這題目。自從CEPA以後,打通中國市場,港產片減少,合拍片增加,連純港產片也能變成賣點,這是可悲的。但,再艱難的日子,並不代表香港電影已走入絕路。要證明香港電影不死,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行動。寫劇本的,繼續寫好的劇本;導演的,繼續拍好的電影,回應社會,回應觀眾。挖得夠深,挖得夠貼身,自然有吸引力。或者,電影拍得不完美,但只要用心,就能敲中觀眾,如早年的《狂舞派》,又或今年的《五個小孩的校長》。
又,這個香港電影業最高殊榮的頒獎典禮,最讓人失望的,正是暴露了某些電影人對電影的不尊重。或者,很多人期望搞搞氣氛,往往會嘗試講笑。然而,以幽默的方式談電影,以及以沒有內涵的方式談電影,電視機前的觀眾還是看得出。在理應莊嚴的場合,胡亂為別人的電影扣上所謂關聯,說些九唔搭八的所謂笑話。看在別人眼裡,真的頗為失禮,也不好笑。
很多人看死香港電影,但我總期待有一日,有一個香港電影人站在台上,在感謝以外,借幾分鐘,說他拍這電影的理念,說他對議題的想法,又或對電影的看法,沒有浪費這個機會,與觀眾交流,交流電影,交流理念。以電影人的方法,讓觀眾明白「香港電影不死」不是口號,而是事實。
原載於《偽文誌》
相關文章:〈他們的奧斯卡得獎演說── 從電影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