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為那些怪物改名,例如我會叫其中一隻怪物做 Jeff,當成與寵物相處,便沒那麼可怕。」不少長輩都會吩咐子女,農曆七月不要深夜在街上流連,以免看到不該見到的事物。然而 Rachel 在十年多前開始,便被「怪物」圍繞,不得不學習與牠們共存。她不是靈媒,亦沒有陰陽眼,她是 Rachel Star Wither,是荷里活特技人、兼職替身、健身房員工、模特兒課程指導,亦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起初,沒有人覺得她有病。十多年前,當 Rachel 仍然讀高中的時候,她便開始看見一些其他人看不見的東西,「一些怪物,我會看到牠們圍繞自己,會覺得害怕」。她曾經告訴朋友和家人,但在病發初期,他們不是覺得她在開玩笑,就是純粹覺得她想像力豐富,那些只是無傷大雅的幻想。「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我是正常的,以為人人都會看得見一些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抗病十年 YouTube分享鼓勵同路人
直至高中畢業以後,她常常情緒低落,又有自殺念頭,終於求診精神科,始證實患上了抑鬱症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很多精神分裂患者會因為怕遭受歧視而隱藏自己,但 Rachel 沒有,她選擇在網上公開自己患病的經歷,自2006年起,她分享有關精神分裂症知識以及生活的多條影片累積了接近1千萬次觀看,幫助了許多同樣患上精神病的患者積極、勇敢面對生活。
在分享經驗的同時,Rachel 亦積極接受治療,她找出了如何與疾病共存的方法。例如她本身較難集中應付一份全職工作,她選擇同時擔任健身房員工、模特兒課程指導、兼職替身和特技人。「精神分裂患者絕對有能力工作,工作亦保持我們與社會的聯繫,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她生活得很有規律,例如習慣把每一件要做的事記錄下,又會預先配搭、準備好未來三天要穿的衣服,「我常常說,健康的 Rachel 要照顧生病的 Rachel,要在狀態好的日子準備好狀態差的時候。」
最近,她來香港參與一個街頭快閃活動,與新生精神康復會和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一起宣傳「擁抱精神健康」與反歧視的訊息。她與信義會的年輕舞者載歌載舞,一點都不像患病的人。「我知道很多香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因為害怕遭受歧視而隱藏自己,我希望我可以鼓勵到他們,即使患上精神分裂症,也可以活得精彩。
復元重生 藥物與社區支援同樣重要
現時,本港每年有超過20萬名病人接受精神科治療,當中約4.8萬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病。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成員,精神科專科陳貴陽醫生表示:「本港大多數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與 Rachel 一樣,屬於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徵包括出現妄想和幻覺、自言自語、失眠、覺得被迫害等。」他提醒懷疑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市民應盡早求醫,因為該病有黃金治療期,愈早控制病情,康復得愈好。
他又指出,現時針對精神分裂症有多種藥物治療,新一代藥物較以往的副作用大大減少,病人可以又選擇接受4至12星期一次的新一代針藥治療,副作用與新一代的口服藥物一樣少,但不怕忘記服藥,有助穩定治療、回復正常生活。
在藥物治療以外,家庭與社區的支援同樣重要,陳醫生指出,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現妄想和幻覺之外,亦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問題,例如受妄想影響亂花錢以致出現經濟問題、因被迫害妄想以致與家人關係轉差等等,都會引發情緒問題。新生精神康復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就提及,現時坊間有很多幫助患者和家屬的服務,如新生會亦有提供的朋輩支援服務,透過過來人經驗分享和支援,提高患者對復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