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沒甚麼藝術修養的一個人,看過今集《哲學有偈傾》,自然想起港台的另一個節目《好想藝術》。
我看的主要是第一輯,當時印象是一個讓藝術家有機會夫子自道的入屋電視節目。用較輕鬆的手法,旨在消除高不可攀的感覺,拉近電視觀眾與藝術創作之間的距離。對甚麼是藝術,藝術有何意義,以至如何欣賞/理解藝術品,悟性不夠高的門外漢,或許從中有點啟發,但很難兼收並蓄,將各家各派的說法,融會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見解,增強藝術的鑑賞力/創作力。
這一集《有偈傾》嘗試做這種歸納和演繹的工作。兩位主持在節目前半部,很有技巧地連番追問兩位嘉賓有關藝術本質的問題。這場哲學人與藝術人的對話難言有圓滿的結果。兩位嘉賓的創作觀雖不同——黃宇軒注重藝術的顛覆性、政治性和不確定性,區凱琳就看重作者的意念,但容許觀眾有自己的詮釋---但同樣抗拒給予藝術(品)太多先天和後天的框框。藝術的哲學定義和準則,並非二人所關心,甚至是她/他們要極力擺脫的制約,彼此對話間的張力也由此而來。
節目後半部,主持提到美國藝術界一場爭議:「無畏女孩」有沒有騎劫「華爾街銅牛」?一件公開展覽的藝術品,結合環境因素,賦予特殊意義。這個情景一旦加入其他藝術品,到底會產生甚麼影響?這個問題,特別呼應到黃宇軒重視觀眾參與/互動、具行為藝術色彩的創作手法,加深觀眾對其創作意念和動機的掌握(欲了解更多,可看《好想藝術》:03_ [ 睇開啲 - 黃宇軒 ] ),實在是很巧妙的安排。
假如要雞蛋裡挑骨頭,這一集《有偈傾》比較重視創作意念、理念的部分,很少觸及藝術語言/技巧的角色、位置和重要性。藝術品是內容和形式的巧妙結合,一個創作者是如何(學懂)駕馭作品——特別是「它」有生命的話?技巧在作品中去到甚麼高度才好?又有沒有一些具普遍性、用來分高下的標準?技巧的提升又如何可能?......我是太貪心,一小時節目不可能探討得這麼多問題,我唯有希望《好想藝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