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和麥曦茵傾哲學偈

和麥曦茵傾哲學偈

睇完麥曦茵上《哲學有偈傾》,不期然諗起彭浩翔,或是因為彭早期的小說《全職殺手》的角色設定,手執一本《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吧。

近期不少人談春嬌或撒嬌,若只求感同身受的共鳴,那就沒需要看這一集《哲》,探求真愛之所以為真愛。麥曦茵在節目兩位主持帶動下,將她身為電影人背後的創作觀及愛情觀,深入細緻地呈現出來,而且有不少精警的句子,例如:

— —先要明白自己,不用先明白愛情。
— —有益的愛情,使人成長;
— —想談一段更好的愛情,首先做一個更好的人;

當主持用柏拉圖《會飲篇》的Symposium,道出愛情的意思可能就是尋找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時,有趣是麥曦茵用一個兒童故事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來回應。在她眼中,愛(情)是一種粒子碰撞、促進自我成長和完成的關係/過程。愛情比較狹窄,愛的内涵更加寬闊——擇偶條件縱不符,有足夠的愛便可超越。所以,一見鍾情並不是那麼浪漫,有很多原因(客觀條件因素)遏制動物性求偶的衝動,延後的觀察比直覺/本能更重要。

麥曦茵雖是電影人,但她對愛情以至人生為何物這等問題,顯然有持續而深入的鑽探,比起兩個哲學人不遑多讓,而她的纖細和敏感,從她了解一個人,喜歡透過對方交談時的態度和語調入手,更可見一斑。由於另有話題,這一點,主持沒挖掘下去,是有點可惜。到底她是否認為觀察一個人的言行,可折射出他的世界觀或人生觀呢(例如對不同人有多尊重,重視生命中的哪些東西又反映甚麼之類)?如果是的話,這種以小見大的折射過程又是怎樣一回事?

從節目中的言談,加上和《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對讀,大概可以相信,拍過不少愛情電影的麥曦茵,是一個愛認真和深刻思考、很明白生命殘忍與艱難的人。她的作品要在個人言志與市場考慮中求取平衡,未必如精於計算、喜歡玩小聰明者的作品那麼容易受歡迎,但更值得令人期待。

後話:這一集《哲學有偈傾》,做了一個示範。原來請一個有想法的嘉賓,加上主持具深度和環環緊扣的提問,可以如此發人深省。另外,在節目後半部,主持曾提及社會因素對人的愛情(觀)頗有影響,奈何時間關係,談得不多,有興趣的朋友,我建議可以讀讀作家李維怡的《其實大家都誤會了(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