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受不了「文藝女生」

受不了「文藝女生」

最近因為雨傘運動多上facebook,發現有個廣告經常彈出來:FeminArt 文藝女生,標榜自己是攝影女校。如此惺惺作態的名字(難得中英文名都一致地噁心),配上一幅日系「小清新」照片,每次都看得我毛管棟。

文藝,本來只是文化與藝術的縮寫,正正常常一個詞。不過,自從一眾文青與偽文青冒起後,仿佛為文藝下了新定義,文青們個個貌似Olympus相機廣告裡的少男少女,最好手執一本皮革套著的小書,或一把ukulele。外殼隨時緊要過內涵,本末倒置下,文藝慢慢跟做作扯上關係。

香港人,從來都是急又忙,功利主義,沒閒情搞文藝(看西九這個大爛攤子!)。雖說文化氣候不佳,在這片土地培養的人也有個優點,就是爽快直接,不傷春悲秋,不耍文藝腔。我們叫女仔、女人,不叫女生;我們有大量K歌,卻甚少灑狗血;有《志明與春嬌》,沒有《那些年》。被大廈玻璃幕牆緊緊包圍,或者冷冰冰,但有種國際化大城巿的氣派。沒錯,沒有桂綸鎂那種氣質美女固然可惜,卻也不能硬生生要馬賽扮作桂綸鎂。扮出來,就是扮嘢、作狀。

話說回來,我雖然討厭裝模作文藝樣,但整件事讓我最受不了的,還是攝影女校這回事。乍聽以為是百多年前攝影剛流行時的產物。這是什麼年代?攝影還要分男女!如果以女性電影 ── 籠統一點講就是以女性視角所拍的電影 ── 去理解,所謂的女性攝影,就是以女性視角所拍的相片吧。那麼,既然拍攝者已經是女性,難道還需要去學「如何用女人的角度看東西」?學一個男性視角會不會比較合理?

再看創辦人振振有詞地說:「香港攝影好像都以男生做主導,很多時初學攝影的女生都會找他們求教,但很可能就會連他們『器材先決』的攝影觀念,都一併承繼過來,也失去了女生獨有的攝影觀點。」好笑,把攝影看得這般狹義,還好意思去指導別人。她眼中的「攝影男生」,大概就是龍友(特別是那些愛拍口靚模的)。跟男人學過攝影,很可能就會失去了女生獨有的攝影觀點,這是什麼邏輯?我從小到大讀男女校,跟隨學習的男老師多不勝數,難道我的思考方式似男人?或許,我真的已失去「女生獨有的觀點」,所以才會受不了一群「文藝女生」聚在一起談攝影。

恕我孤陋寡聞,查一下,原來這家學校成立頗久,而且仍在facebook大灑金錢宣傳,應該是站得住腳了。那位創辦人大概已經桃李滿門,為香港女性攝影開創里程碑,我這個外行人還是閉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