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省的局限

圖片來源

昨天太太放工回家後,嘆了一聲,罕有地告訴我工作上的一些煩事。原來她有兩位同事不和,一男一女,本來女的是男的下屬,後來升了職,成為平起平坐;可是,這位男同事卻好像心有不甘,經常對那位女同事態度惡劣,故意留難,小事化大,令她在工作上由積極進取變得沒精打采,甚至有情緒問題。女同事終於忍無可忍,向頂頭上司投訴;男的那位知道被投訴後,有點慌了,可能因為他人緣太差,但和我太太關係還算可以,便向她「訴苦」,還說自己反省過,問自己有沒有做錯甚麼,答案是「完全沒有」。講到這裏,太太問我:「所有其他同事都認為他對那位女同事很過份,他自己應該心裏有數呀!怎可能反省過後,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錯?」

我當時只是這樣回答:「對很多人來說,反省是沒有作用的;如果你這位同事真心相信自己沒有做錯,這已顯示他的自知能力很低,那麼,他反省過後而仍然認為自己沒錯,就不是甚麼奇怪的事了。」今天忙了一輪之後,休息一下,聽點音樂,卻在樂韻中想起這件事,不禁思索起來,發覺昨天的說法過份簡單了。

與其說反省對那位男同事沒有作用,不如說他很可能沒有真正反省過,而只是向自己問了些「反省式」的問題,然後迅速地回答了。正如反問句不是真正的問題,「反省式」的問題可以只有反省之形,而無反省之實。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人說「你反省一下吧」或「你撫心自問吧」,對方會很快回答說「我反省過了,不認為自己有錯」或「我問心無愧」,還說得理直氣壯的,而我們卻強烈地覺得他根本沒有反省過 --- 如果他真的以為自己反省過,也許只是因為他向自己問了些「反省式」的問題。

反省不是容易的事,要經過自我訓練和不斷努力,才會有效果,即儒家說的工夫。有些人將反省比作照鏡,其實不貼切;試想想,假如一個只是五官端正的女子自以為是大美人,她會因為照鏡而不再高估自己的樣貌嗎?更有可能的是,她照鏡越頻密,便越發相信自己美麗不可方物。與其照鏡,不如面壁好了!

反省工夫的第一步,正是不要只看見自己,盡量擺脫自我意識,不要只是問「我怎樣」、「我如何」、「我是否……」等,而要養成對自我的心理抽離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能力,視自己為眾人中的一人,檢視和評價這個人的思想言行。養成自我抽離的能力後,反省時便較容易認真考慮其他人的意見;你反省時不是像照鏡,而是像蒐集不同的人對你畫的像或拍的照片,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你一一對照,比起照鏡更能看清楚自己。

當然,即使努力嘗試用這個方法,也不保證成功;有些人的局限太大,例如那些過於自我中心或自以為義的人,根本無法達到自我的心理抽離,這個方法他們聽得懂,卻做不到。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得漂亮,自己做得到嗎?我用上述的方法反省過,只能答:稍有寸進,還須努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