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有根本上的差異,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將人類文化分為東方的和西方的,卻是有點過於粗略的劃分;就以中國和印度為例,雖同屬東方,但其實是兩個獨特的文化,如果只以「東方的」這個概念來理解,便模糊了這兩個文化的重大差異。
關於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去年十月便發生了一場外交小風波。在一個全國旅遊業慶祝活動的典禮中,印度內政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在致辭時,特別提到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的說法是:「印度不費一兵一卒,就在文化上控制並支配了中國逾兩千年。這就是印度的影響力!」辛格還搬出了中國文化名人胡適,認為這個說法是胡適也贊同的。被視為中國政府喉舌報的《環球時報》立刻出了文章反駁,批評辛格此說誇大其詞,不過是為了激發印度人的民族自豪感;文章還指出佛教在印度早已式微,印度现在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即使古代的印度文化曾經影響中國,也不代表現在的印度文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那麼,辛格所言,究竟是對是錯呢?首先,不容否認的是,中國曾經受印度文化影響。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佛教遠在漢朝傳入中國後,廣為流傳;單看全國佛寺之多,便可以知道佛教在中國流傳之廣。佛教、儒家、及道教鼎足而三,令中國成為儒釋道的三教文化;重要的是,佛教的影響不限於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習俗,還深入了讀書人的世界,因而影響了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學創作以及藝術情趣。
然而,辛格說的,明顯是言過其實——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這是事實,但不等同印度「在文化上控制並支配了中國逾兩千年」。佛教傳入中國後,是經過了深刻的本土化,才能夠廣泛流傳,與印度本來的佛教,已有很明顯的分別。例如在中國流行的禪宗,便是充滿中國色彩的佛教,不屬於印度;到禪宗影響後來的宋明理學,若問那是不是印度文化影響中國,可以答「是」,也可以答「不是」,因為那影響已是相當間接的了。
辛格搬出胡適來支持他的說法,其實很有反諷意味(ironic),因為胡適雖然承認印度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甚至稱佛教東傳時期為中國的「印度化時代 (Indianization period)」,但他對這影響的評價是十分負面的。胡適曾經這樣說:「我必須承認我對佛家的宗教和哲學這兩方面皆沒有好感。事實上我對整個的印度思想從遠古時代,一直到後來的大乘佛教,都缺少尊崇之心。我一直認為佛教在全中國自東漢到北宋千年的傳播,對中國的國民生活是有害無益,而且危害至深且巨。」(見唐德剛整理《胡適口述自傳》第十二章)如果胡適對印度思想的評價是對的,那麼,印度文化對中國越有影響,那便越是壞事!不過,胡適的說法雖然沒有辛格的那麼誇張,卻不免偏頗,例如他說的「印度化」,便有點用詞不當,應該是「佛教化」才對;此外,佛教對中國國民生活的影響也不盡是壞的,胡適只是由於推崇科學、痛恨迷信,從單一角度評價佛教,才得出他那極端的結論。
無論如何,一個文化對另一個文化的影響是很複雜的事,必須深入研究才可以弄清楚;然而,如果是沒有影響,卻很容易觀察到,例如印度文化對西方文化並沒有甚麼影響,那是很明顯的。今年是披頭四樂隊拜訪印度瑜伽大師優濟 (Maharishi Mahesh Yogi)的五十周年,雖然當年是盛事,卻不代表印度文化對西方文化有重要影響。有趣的是,中國在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在近代則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中國文化卻對印度和西方都沒有影響。為甚麼會這樣?這當然也是要深入研究才有答案,不過,我不妨大膽提出可能的解釋:儒道兩家的思想及道教作為民間迷信都缺乏宗教的感召力量,因此只能對周邊文化較弱的小國有影響,卻難以滲入印度這樣以宗教為主的文化;另一方面,儒道思想亦沒有西方近代文化在科學和政治上的明顯作用,容易被視為守舊或不夠進步,自然影響不到崇尚進步的西方文化。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