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案:訪問相片由Zita CHAN、SD Open Ideas及軸物行者提供
前言:
「創客」源自英文「maker」。是一群善於運用科技與手藝實踐創意的人。筆者有幸認識兩個創客項目/單位「馬達拉膠絲,膠絲為傢俬」和「軸物行者」。初見他們名字,總不自禁的抓抓頭皮,問「這是什麼「」。因着這份好奇,就開始了數個月的探索。透過閱讀報導,實地訪問,了解他們憑著創意與工藝改變社區的故事。
環保但又不只環保
2016年一月,就讀理工大學設計系的Cindy和Francis連結了十幾個跟他們一樣關心社會的同學成立了SD Open Ideas。期望以推動社區生產介入社會議題。「馬達拉膠絲,膠絲為傢俬」是他們成立於2016年暑假的其中一個生產項目。說到這名字,也是一群調皮學生您一句「馬達拉傢俬」,我一句「拉斯維加斯」的腦震盪產物。他們運用設計知識,做了一個膠鉋神器:一架可作流動工房的木頭車。一邊把廢氣膠樽切割成像藤一般粗細的膠絲;另一邊把膠絲織成膠網。塑膠可塑性高,織成的膠網承托力又強。可以造成傢俬組件,例如凳面等。
「軸物行者」的成立故事更富傳奇。2014年8月,有「單車狂人」知青的單車發明家Gary Chan在觀塘駕駛他親自研製的太陽能電動三輪車時,遭十幾名警察圍捕。被控無牌駕駛。事件被媒體廣泛報導,也引起社會的關注。結果讓Gary有機會連結設計師、社區營造者等。在2014年6月,Gary與Paddy、Garfield等五人成立了「軸物行者」。他們紮根車房、五金舖林立的土瓜灣,運用廢氣輪胎、支架、齒輪等製作創意單車及其他工藝品。
上述項目很容易令人們想這只不過是把廢物升級再造的環保項目。其實兩個單位是想透過項目,實現遠超於環保的願景。SD Open Ideas的目標,是連結閒置資源)廢氣的膠樽)及人們的閒暇時間,共同生產可在社區共用的物品。例如放在巴士站附近,供候車乘客短座歇息的凳子。透過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共享生產與共用設施加強社區歸屬感。
「軸物行者」跟SD Open Ideas一樣,希望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他們運用在土瓜灣幾乎取之不盡的廢車軚、廢零件,造成外型、功能各異的創意單車。例如用棄置花式單車、輪椅配件,以及舊床板造成的咖啡美食車;以棄置健身單車改裝的咖啡研磨車等。據負責人Paddy說,當這些創意單車在土瓜灣街頭行走,或者當他們把咖啡研磨車搬到街上跟街坊們一起磨咖啡豆、共享咖啡時,途人的回頭率相當高。跟街坊打開話盒子相當容易。省卻了營造社區之初的破冰過程。他們又用廢車軚做了小盆栽送給街坊,以及掛在欄杆上綠化社區。這些小盆栽也開始凝聚一些願意共同照顧的街坊。這不但增加街坊對社區的歸屬感,彼此交流社區議題也容易得多了。
凝聚創客社群,推動自做文化
創客熱愛與人交流。傳承工藝之餘,也將不同點子兼收並束,引發更多創意。SDOpenIdeas的流動工房足跡遍及零碳天地、無塑海洋,以及一些學校。他們舉辦過多長工作坊,教授切割膠絲與編織膠網的方法。又藉著Maker Faire、設計年展等活動舉辦座談會,介紹他們的工作與理念。負責人Francis說,每當看見工作坊參加者開開心心的把膠絲從膠鉋神器中拉出;有中學生運用切割膠絲的剩餘塑膠做出創意手工;有講座參加者就他們生產項目的發展給予很多具啟發性的意見…,這一切都教他們感到欣慰。
「軸物行者」創立以來,也為土瓜灣街坊舉辦很多工藝班,教授製作電鑽四驅車、車軚花盆等。筆者訪問當天,碰巧看見製作中的雪糕美食車。原來他們找來了一位技藝高超的金工師父一起合作,拓展產品種類。他們又與其他藝術單位合作舉辦活動。例如之前提及的咖啡美食車,原來早前在牛棚藝術村舉辦的墟市,已經亮相煮過咖啡了。在未來,「軸物行者」期望連結更多工藝師父與學生,進一步推廣自做文化,壯大創客社群。
結語
香港現時經濟高度倚賴商業、金融。這群能結合創意與手藝的創客,正努力在產業單一的香港社會開創更多可能性。高度倚賴商業的副作用,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也極度倚賴金錢,有問題慣於付錢找人解決。創客自己動手的文化也讓一般人有機會反思從奪生活自主的可能。筆者相信創客在推動文化轉變有很重要的角色。也期望這群體能在香港日益壯大。大家瘧自覺擁有創客細胞,也期望藉此推動社會改變,可留意SD Open Ideas網站與軸物行者專頁。
註:筆者設立了專頁。專門分享營造公民社會的創新項目的訪問花絮,以及刊登過的文章。有興趣可探訪以下專業跟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