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再談談 La La Land 的夢想與愛情

再談談 La La Land 的夢想與愛情

追夢的題材並不陌生。美國有個荷里活,中國有個橫店。這電影講述兩個追求夢想的年輕人邂逅,彼此欣賞彼此追求夢想的熱情,互相牽引與扶持,經歷了種種現實的牽絆與失敗的磕磕碰碰,最後亦因著夢想而分開。

女主角想要成為演員的夢想,倒讓我想起爾冬陞拍的《我是路人甲》。多少人帶著盼望與熱情前往,可是,卻被現實擊退,經不起沒有盡頭的等待以及從來說不準的所謂機會,最後只能拖著失望與對自己的否定離開。

關於夢想

無疑,此電影的女主角是幸運的。儘管被人說這電影頗不現實,只是拍了萬分之一或者千萬分之一的成功例子,但是,在電影院裡,不乏人眼泛淚光,那是在於——無論我們是堅持到底的那個,還是放棄的那個,還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掙扎的階段也好,中間的那些艱辛與起伏都似乎被導演所理解了,因為被理解了所以寬慰了。

在現今社會,追求夢想似乎變成一種異類。就好像男主角一樣。想要宣揚爵士樂,卻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委屈自己從事流行音樂的工作,儘管這份工作在別人看來多美好。他卻是不快樂的。我們大多數人大概都是男主角。為了生活,為了愛人(或者親人),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我們只是不斷地催眠自己,那是生活的需要,那是現實需要我成為這樣的人。可是,到後來才發現,我們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麻木到,已經不察覺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問題,把夢想忘掉,就剩下一個求生存的自己。

男女主角最後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所謂的不現實的結局,倒沒有一丁點兒讓人覺得導演不理解我們,反而,正是因為導演的理解,才讓主角替代我們去實現,替我們瘋狂一次,夢我們不敢所夢,想我們不敢所想。導演不僅了解我們,更了解這樣一種現實——放棄夢想的人多於堅持夢想的人,所以他也把我們的樣子放在了熒幕中——最後一幕男女主角重逢時,或許是男主角的幻想,或許是女主角的幻想,或許是共同的幻想:兩人放棄夢想,平凡地過著一生。這豈不是我們現實生活的鏡子嗎?

導演給出了選擇。是呀,夢想這條路不好走,甚至要付出許多代價,但,這是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另外一個版本,你又會如何選擇呢?而在現實中掙扎浮沉多年的人們,早已做出了選擇,而當那深藏著的夢想被導演所喚醒浮出水面的時候,我們都在想——是呀,假如當時,我堅持下去了,現在會是怎樣的模樣呢?大概這是是電影結束後,人們仍然留在座位不願離去的原因了。

關於愛情

路人甲終究沒有實現夢想,但是收穫了愛情。而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錯過了彼此,卻也成就了彼此。兩人識於微時,不斷在現實與理想的邊沿浮沉、徘徊與掙扎。男主角想要為了女主角放棄夢想,彈奏著自己不喜歡的音樂,有了穩定的收入,似乎生活有了保障。可是,這些是女主角母親的看法,也代表著普遍人的想法。每一次的冒險,就意味著放棄安慰與不知所措,而長輩或大多數人都會勸我們三思,似乎追求安穩,服從於現實,不離經叛道,才是所謂正常與正確的做法。可是,在女主角角度看,她重視的是,她愛的人開不開心,是否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與其要他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她倒寧願承受種種的不安定,不束縛他,讓他去追夢。有句歌詞說,矛盾只因深愛著。也正是這樣處境的最佳概括。

正是因為深愛,所以彼此放開,讓對方飛得更高更遠。這也是他們彼此成就的方式之一。也正因為有了這樣子的犧牲,夢想只許成功實現而不能失敗,所以到後來,女主角成了著名演員,而男主角開了一間音樂餐廳,用的正是女主角建議而當時男主角反對的名字—薩氏,彼此像是圓了彼此的夢,實現著當初分開時並未說出口的默許。

可是,錯過終究也是一場錯過,即使多刻骨銘心,也只能用來懷念,而不是回到過去。最後一幕的幻想同時是他們愛情的另外一種結局。要是讓我們彼此重新選擇的話,會怎樣呢?

我相信他們仍然會如此選擇。不過,讓觀眾不得不去歎息的是——如果時間讓他們晚些相遇,這樣,會不會就可以天長地久了呢?當我有能力給你幸福時,你卻不在我身邊了,而是挽著他人的臂彎。在青春的日子裡,這樣子的錯過像是必然的。我們都實現了當初的夢想,卻沒有了一個你。以前的日子雖苦,還有你在。現在一切都好了,卻只差一個你。這很現實,卻是導演故意為之的不完美結局。不過,夠真實才觸動人心,而這裡的遺憾,用一幕幻想彌補,欲蓋彌彰,讓人更動容,也許,我們都經歷了這些,才不願意他們也如此,才不捨得最後的重逢竟是如此短暫而毫無交流。大概說一些什麼,才能滿足觀眾的惻隱之心,但同時,無論說些什麼也是徒然的。兩人的無言對望,卻勝過千言萬語,大概他們都清楚不過,就這樣,剛剛好,心裡都相信著,愛過,是真的,也憑藉著彼此的愛,繼續像今天一樣好好活下去,繼續堅持夢想下去,才不枉當初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