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霄澤
Pixar的電影可謂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反斗奇兵》、《怪獸公司》、《威E》以至《沖天奇兵》,都是構成我們記憶的重要部分。當我們長大後重看這些作品,看得感動流涕的時候,你或許便意識到自己已逐漸長大成人,並開始感傷那逝去的童年。我們從電影中所體會到的已不單單是它所帶來的快樂,而更多的是生命當中的苦澀。
過去Pixar有不少作品都以「成長」為題,而當中最明顯的或許就是《反斗奇兵3》(後稱:《反斗3》)以及近期大熱的《玩轉腦朋友》(後稱:《腦朋友》)。若果要將這兩部作品比喻成生命的歷程,那麼它們所闡述的將會是人生不同階段,兩個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或者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腦朋友》看成是《反斗3》的外傳,而它們分別所講述的正是我們所共同擁有的,那段充滿著迷茫的時光,以及迷茫過後的所要面對的人生。
從《玩轉腦朋友》學會接受
《腦朋友》的故事所展現的是一個自我批判的過程,而這正是每人所必須經歷的。不知從何時開始,傷感成為了弱小怯懦的象徵。我們歌頌快樂積極,同時抗拒傷感消極,甚至將它視為人生的大敵。
電影中,阿愁(Sadness)正是一個受到打壓的角色,她沒有阿樂(Joy)耀眼的光環,只是一個藍色,胖胖矮矮,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她出現的地方氣氛總會變得沈重,多麼美好的事物經她的嘴巴說出,往往也會變得負面。因此,阿愁沒有獲得與其他「情緒」對等的地位,相反卻屢受同伴的排斥。而當「宿主」韋莉(Riley)面臨搬家所帶來的各種壓力時,阿愁和阿樂都因意外離開了總部(其實不是意外,而是韋莉將它們驅逐出去,因為阿驚(Fear)曾經打算辭職,卻怎樣都無法離開總部)。
若果我們細心留意電影的設定,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五種情緒所代表的是不同面向的韋莉,那麼阿愁所面對的批判不正是來自於「自己」嗎?成長正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尤其是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陷。當韋莉發現生活不能如其所願時,她開始感到徬徨和迷茫,因她意識到自己並非想像般堅強。她懊惱自己的懦弱,因此她抗拒阿愁,同時也失去了阿樂。
或許《腦朋友》真正想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如何接受傷感,而是告訴我們接受自己的脆弱,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才算是真正地成長。
從《反斗奇兵3》學會放手
《反斗3》是2010上映的電影,作為《反斗》系列的最終章,不知不覺地胡迪(Woody)已經離開了我們5年,而安仔(Andy)也應該順利地大學畢業,踏入社會。
當年不少人在戲院裡看《反斗3》時,看得淚流滿面。一眾玩具因誤會安仔拋棄他們而離開;然後又因為承諾回到他的身邊;可是最終他們卻因命運而必須分道揚鑣。故事的結尾,玩具們成為另一個小孩邦尼的玩具,繼續履行作為玩具的責任;而安仔亦必須接受成長的命運,踏上讀大學的道路。
現在重看《反斗3》,我們便會發現《反斗3》與《腦朋友》有不少類似的地方,譬如「幻想朋友」乒乓(Bing Bong)不就是《反斗3》裡面的玩具們嗎?它們同樣是主角童年的快樂泉源,而最終卻又不得不與主角分離。《反斗3》中最感人的情節,正是玩具們與安仔之間的離別,而這正是生命中最無奈的地方。童年盡是美好甜蜜,但長大後我們似乎就必須與它割席。正如安仔原本打算把玩具收藏在閣樓一樣,長大後的我們只可以把童年回憶埋藏在內心深處。若果現在我們可以重新窺探安仔的內心,或許我們便會發現在安仔記憶的某個角落,關於玩具們的記憶球會隨著他的年老,逐漸地變得黯淡無光。
童年固然美好,可是我們卻必須學會放手。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或許就是期待美好將來的降臨,或將美好的過去傳承給下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