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全面戰爭 — The Vietnam War

The Vietnam War
Mark Atwood Lawrence
20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4 pages

越南戰爭是最為經典的一場全面戰爭。

全面戰爭(total war)指的是有大量平民參與的戰爭,他們的身份並非志願或被徵召的從軍者,而是以各種不同手段支援友方,例如情報消息的流通,向戰鬥人員提供補給或提供藏身之處,並同樣地對敵方作出反方向的阻撓,甚至暗地裏將其裝備破壞。這種戰爭違反了以往行軍帶兵的常識。由古希臘到英國和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之爭,或者是中國的秦漢直至明清年間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役,依賴的都是正式的武裝隊伍,並由統治者動員官方組織以作補給(雖然以武力搶奪平民財產的屢見不鮮)。在這樣的戰爭中,成功殲滅敵方主力,並攻佔主要的戰略據點,就等於勝出了整場戰爭。所以,古今中外的戰術戰略皆側重於如何集中兵力和維持士氣,務求在一兩場主要戰役之中大敗敵軍,令對方士氣一沉不起。

這樣的戰術能夠成功,在於正式軍隊才是惟一的抵抗者,或者該說,每一場戰爭並非發生於國家與國家之間,而只是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從人民的角度來看,這些戰爭事實上與其生活相關不大。在傳統的帝國中,人民扮演的只是被壓榨的角色,負責生產資源以供統治者階層享用。奧匈帝國與蒙古帝國之間的統治手段固然有別,卻無改低層人民身處其中的地位,只要當中的壓力並未超過臨界點,戰爭中誰是勝利者便與其無關,更重要的卻是儘早脫離戰亂的威脅。

自從中產階級出現,教育變得普及,大大小小的改革或是革命出現在世界各地,國家的形成及定義開始改變。過去單純訴諸武力或宗教的統治模式逐漸崩潰,而現代國家的凝聚力則建基於各自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大行其道,透過執政者﹙或是反抗團體﹚的大力宣傳,人民變得願意為某一特定政權而戰。越南人就是透過這種信念而對抗了來自太平洋對岸的敵人長達近二十年之久。

面對著軍事科技充滿優勢的侵略者,北越以自己的方法撐過了美軍的轟炸。政府將工廠和汽油補給遷移到偏遠地區,甚至乎是地底隧道或是山洞,也讓女性代替壯年男性在這些地方工作。北越人也在所有地方掘出防空洞,據河內估計,這些防空洞的數目達到二千萬個。(1)美國選擇進行這種轟炸,證明它當時未能了解和它作戰的並不單是北越的軍隊,而是整個北越的人民﹙事實上美國到今天也依舊未能了解它所入侵的地區,中東亂局正是由此而起﹚。胡志明所宣揚的共產主義,無疑對中下階層擁有極大的吸引力;相反來說,中產階級雖然傾向南越政府,卻也對其施政的拙劣以及貪污腐敗深痛惡絕,當中對佛教徒的打壓特別燃起了社會對這個美國扶持的政府的反感。

美軍的武器裝備在越戰中固然佔盡優勢,但即使假設它的軍隊人數也是壓倒性地多,這場戰爭的結果也不大會改變。畢竟,美軍本身的身份一開始便繼承了法國殖民主義的形象,無論二次大戰前後,越南人都受夠了西方的高壓統治,無一不在希望獲得自己國家的獨立解放。在這情況下,美國+南越的組合即使在戰場上如何成功,都必然要撤離這個不認同他們的國家。

Note:
1. 筆者譯, 原文為 North Vietnam also withstood U.S. bombing through its own resourcefulness. The government moved factories and fuel supplies to remote locations, sometimes underground tunnels or caves, and assigned women to replace military-age men in both factory and field. Everywhere, North Vietnamese dug bomb shelters – more than twenty mill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by Hanoi’s count. Mark Atwood Lawrence, The Vietnam War, p.101

延伸閱讀:
民族主義反抗了殖民地,卻也壓迫了少數民族——
Markus Zusak, The Book Thief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