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作為公路片,我們在看《失孤》時,都在看甚麼?

根據中國一些報章的非正式調查,內地每年約有二十萬個孩童被拐賣。就算我們真當作沒這麼多,扣除一半,也有十萬個,就是說,中國每天都有三千個孩子被拐走,從父母身旁離去,而能夠找回來的,只約有三個。其他的,就只能與父母一輩子的失散。

中國之大,讓好的事情來得更好,同時讓不幸的事來得更不幸。但《失孤》,卻並非僅僅一部訴苦的電影。

《失孤》這個片名沒有比「劉德華」這個名字來得讓人關注。報章雜誌以及網上媒體都高度關注由劉德華來飾演農民工是否合適,一直大肆探討華仔會否太有型,根本不像一個農民?華仔是否真的能夠讀懂失去孩子的心?華仔拍攝時有甚麼挑戰?華仔這樣,華仔那樣。

老實說,我個人是喜歡華仔的,但這部戲的雷澤寬,其實是否由華仔演繹,根本不重要,因為這不過是商業決定,反而華仔的演繹讓我在觀影時造成某種阻礙。於我而言,這個世上有明星,有演員,這兩者的不同,最主要在於,明星的形象往往需要刻意塑造。你看華仔,一直都是英雄形象,幾十年奠定下來的定型,每舉手投足都散發星味,發出光芒,你說我該如何去相信他變成一個農民工?作為明星,我們對他的經驗、印象已經直接影響我們觀賞他演戲時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主觀,是觀眾、是華仔自身也無法解除的障礙。你說這樣是否對華仔不公平?視乎你怎樣看。華仔的英雄形象,角色鮮明,我看見華仔的時候已經同時看見他演繹過的無數正義俠士以及其大氣凜然的一面,無可厚非地深入民心,但他演繹不了一個存在感低的普通人;相反,蔡明亮導演御用的李康生,在「普通人」這個層面上,可塑性就很大,他樣貌普通、表情Neutral,能夠放進大眾的角色軀殼之中,透過演技與情感,就能演活變成另一個人。

演員不是重點,甚至電影的橋段亦被人「抽秤」,包括井柏然無緣無故就跟隨起華仔到處尋子、兩人由相遇到相識到相知相惜,都是「你話係咪係囉」、井柏然第一次到達四川鐵索橋,要找那袁媽媽,然後劉德華去阻止他的一整段更顯得突兀兼拖泥帶水、對白不動人甚至有點生硬之餘,電影開端的連續漸白及某些場景的生硬「對Cut」等剪接亦讓人看得不習慣。

那觀眾應該集中在真人真事的尋子過程中所帶出的父母之愛及堅持等意義嗎?中國尋子故事多不勝數,要看父母之愛,要看感動故事,要聽讓觀眾哭得死去活來的故事,其實根本無需看《失孤》。除了陳可辛的《親愛的》在戲劇處理上比《失孤》出色,內地安徽衛視有個節目叫「超級演說家」,在上年第二季就有一位叫李靜芝的女子,尋子到今天已經二十多年,找得連老公也沒了,仍然沒有放棄,甚至加入「寶貝之家」成為志願者,幫助他人尋子,她第一次上台演說,把廿年來默默鬱在心內、默默堅持的決心公諸於心,那種揪心活生生血淋淋的對你的惻隱之心來一次嚴重衝擊。

那我們看《失孤》時,都在看甚麼?電影的結尾,終於點出了真相,是「緣」。

《失孤》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公路電影,主角帶著目標,遊走在大陸上,最終得到了內化的心靈與精神提升,儘管目標沒有達成。華仔這一路走來,離鄉別井,又問人借錢,知道尋子是大海撈針,甚至心底裡有一把聲音告訴他沒可能,他都繼續上路,其實他與片尾遇上的和尚們的經歷不是同出一轍嗎?華仔直接地幫助井柏然脫離失親之苦,間接地協助找回周天意,最殘忍的是,這一切,其實加重了他自身的苦痛,很矛盾地讓他跌進更黑暗的心靈漩渦。然而,和尚出現的安排就解救了華仔一直向自己的問題,那同時是世上最矛盾、殘忍與讓人執著的提問︰「為何不幸總降臨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