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亦凡人
Mark C. Elliott, 2010
青石譯,八旗文化
中國在共產黨統治之前,一直都維持著相對的宗教自由,大部份時間,儒道佛三教都並行不悖。儒家固然近乎是每個朝代統治的基礎,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只是從政權管治角度而言,而並未有將孔子指定為朝代裏惟一的崇拜對象,更沒有嘗試將儒家提升為儒教而成為國教,以強制民眾採信。
因此,道佛寺廟卻一直在民間興盛,雖然當中曾有如韓愈闢佛等事件發生,卻多是因皇帝或大臣因信奉一宗教而盡信於其主事者的政策與意見,並頒報對該宗教派別的寬鬆政策,最後只能以政治行動解決問題。除以上提到的唐憲宗外,另一個篤信佛教的則是既承接康雍的滿清,卻又於晚年為其播下衰退的種子的乾隆。
最能夠彰顯乾隆的向佛之心的,相信非數幅乾隆皇帝佛裝像莫屬。這些畫像都以傳統的佛教唐卡的手法繪製,畫中有不少菩薩和護法,前者盤坐在蓮花托座上,手結各種不同法印,後者則擺出各種威武的神態恫嚇敢於來犯者。但,畫中心的主角,那個以佛裝示人的卻並非傳統的菩薩,而是乾隆自己。這些唐卡由宮廷繪製,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內,而它們都是由乾隆親自下令而畫的,有幾幅甚至是出於當時工作於清朝宮廷,來自意大利的朗世寧的手筆。(1)
一個普通的佛教徒,無論如何虔誠,也不會斗膽於一幅畫內將自己置於眾多菩薩之間,畢竟即使是得道高僧也不會狂妄得自比菩薩。當然,乾隆不可能是一個普通的佛教徒,他可是一統天下的皇帝,那麼他把自己放到眾多菩薩之間到底有何意義呢?最少我們知道,他並沒有將自己的地位置於菩薩之上,連天界也被其統治的意思,因為在其中一幅,繪畫了40位菩薩與僧人像的唐卡裏,乾隆所坐的蓮花座前有一段藏文,指其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左手持轉輪,右手結說法印,身旁有普賢菩薩與地藏菩薩圍繞的乾隆,說到底都只是一個虔誠但較有權力的佛教徒而已。
乾隆的佛教信仰,很大程度是受其母親鈕鈷祿氏所影響 : 乾隆知道母親篤信佛教,於是專門為她建造了寶相樓,裏面全是宗教繪畫和物品,還有一個由七百八十七尊佛像組成的佛祠。在鈕鈷祿氏去世後,乾隆用藏傳佛教的遺骨匣來盛放她依據佛教修行所經年積累的毛髮,後來,這些又被製成了一個完全由金銀構建而成的金髮塔。塔重一百零七點五公斤,但是只有五十三公分高,如今這是皇室藏品中最令人驚歎的傑作之一。(2)因此,乾隆亦六次到訪中國的佛教聖地 - 五台山,此亦是文殊菩薩在中國的道場。要知道皇帝的「出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和南巡一樣,到訪五台山同樣需要大量隨行人員陪同,修橋補路與及整頓沿途經過的鄉鎮亦在所難免。這樣的到訪五台山,康熙亦只做了一次,可見佛教對乾隆影響之巨。正是這種佛教徒、孝子與及其他的身份,將乾隆人性化的一面展露無遺,也正是此書名為《皇帝亦凡人》的原因。
Note:
1. 書中的第五章(圖5-2)就附錄了這樣的一張唐卡。
2. Mark C. Elliott, 皇帝亦凡人(2010),第三章 – 作為孝子,鰥夫和父親
延伸閱讀:
滿清之後的中國又是如何? ——
張鳴, 重說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