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唔覺得有雷但都可以慎入)
 
近十年最喜歡最震撼的電視劇,沒有之一。
 
這套由台灣公共電視製作的十集台劇,故事由一個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兩年後開始,故事圍繞著兒子在慘劇中罹難的新聞台主管、事件後無法走出加害人家屬陰影的妹妹、想為事件找答案卻不被理解的辯護律師、準備做少奶奶但弟弟卻患上精神疾病的手搖飲料店女店主……
 
套劇好在邊?

香港幸而未發生過大規模的無差別殺人事件,香港亦沒有死刑,但劇裡寫的任何一個場面,都幾乎一針見血地寫了現實社會中的流弊。對新聞行業及精神病患者的刻劃,更是透徹到曾經待過相關行業的我和家人咬牙切齒,因為實在太太太太太真實了。
 
看的時候,一直在想這套劇名要怎麼理解。對我來說,這是一套關於標籤和理解的故事。
 
媒體需要標籤、喜歡標籤,因為標籤是一個最快最容易去理解事情的方法。受害人如果是女性有仔女一定是好媽媽去觸發觀眾同情,加害人如果男性有打機一定是沉迷電玩,這都是讓大眾極快吸收資訊的一種方法,符合我們認定的「常理」。
 
但常理不一定對啊,精神疾病就是一種違反常理的存在。不走入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你無法以你所認為的「振作一點啦」「你不要想太多」的常理去理解,更別提因病出現的幻聽和幻覺。

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保持思考、質疑、甚至理解那些我們認定是「常理」以外的事?

所以這套戲問我們,有想過加害者也有家人嗎?以命換命是我們要的東西嗎?你所以為的愛是否也是惡?劇中主要角色幾乎都有對立面,我最喜歡的設定是殺人犯家屬同樣會擔心女兒與精神病者同住、千好萬好的房東姐姐同樣會對她明知無力改變現實的小記者發脾氣、正義感爆棚的律師同樣會忽略妻女……
 
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提出了「Banality of Evil」,一般譯為「平庸之惡」,我比較喜歡譯為「邪惡之平庸」,意思是「惡」其實可能存於很多很平凡的面向,存於我們向極權或社會「常理」不加思考的服從。我們每一個盲目相信標籤的行為,網上留言或like,都可能是我們與惡的擦身而過。
 
但本來善與惡就是同生,劇裡也告訴我們,善良與邪惡一樣,同樣平等及平庸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植根在我們心底。結局我就不多作爆雷,都希望大家趕快去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遠,但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那麼近。
 
香港網上看要到: HBO Asia

推薦延伸閱讀: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難的不是答案,而是理解
【黃致豪專訪】他是鄭捷的辯護律師 談起受害者就哽咽
《我們與惡的距離》幕後花絮-關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