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古洞一帶為當時社會名流聚會度假之地,香港「大佬」何東亦在古洞周邊擁有大片土地。古洞南村代表曾家新向媒體表示,何東曾於日佔時期「匿藏古洞村,獲村民庇護,何東為報答古洞村民,戰後捐錢興建醫局、小學及實驗農場」,此說不知真假,近乎信口雌黃。(東方日報2015年4月7日報道)
今日談到古洞和何東家族,最為人熟知的當數何東醫局、何東學校,不過所謂「何東」在古洞的史跡,其實跟何家女子有莫大關係。
上水何東花園,又名東英學圃
港英政府接管新界之時,何東的友人請他買下位於上水金錢村側一片面積龐大的農地,後來那人改變注意,就改由何東買下土地,元配夫人麥秀英打算借用該地為家庭週末度假提供好去處。後來麥秀英在該地建設了一所農莊,命名為東英學圃,因何東及麥秀英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麥夫人把該地發展成農業示範場,代表香港參與 1924 年在英國舉行的溫布萊展覽會,向各國參觀者展示中國種桑養蠶、抽絲剝繭的技術,至1928年在港英政府協助下舉辦「新界農業展」,為新界農民引入現代農耕技術,推動農業發展,引以為當時自力發展的典範,真箇把現今特區政府倡導的「農業園」比下去了。
何東長孫何鴻章於1989年將土地賣予新地,發展成創下同區最高樓價紀錄的低密度住宅項目天巒。新鴻基亦在花園餘下土地申建天巒第三期,該處已變成工地,被圍欄和鐵絲網包圍。
何東家族名下的灣仔承業大廈、尖沙嘴前東英大廈及山頂何東花園,在何東遺囑上列為「三不賣」的物業,必須在第二代子孫全部過世後才可有其他安排。至2013年,山頂何東花園亦以被拆卸重建,香港僅餘與何東有關的建築物不多,東英學圃就是其中之一。
何東麥夫人醫局
1931年,何東和麥秀英二人慶祝金婚紀念,何東給兩位妻子各十萬元。麥秀英將這筆錢捐給政府,條件是當局必須在上水何東花園附近的鄉村,即古洞,興建診所,入口處鑲有何東麥夫人醫局的題字。醫局於1933年建成,1934年正式啟用,服務附近鄉村的居民。醫局開幕至1973年,一直用作母嬰健康中心及接生用途,亦是印籍士兵的療養院。1948年,醫局更另外開設專科病房服務駐守新界的警察。
圖:何東醫局的接生服務在1973年5月停辦,及後婦女生產必須到位於石湖墟的石湖墟賽馬會診所。(華僑日報,1974年9月14日)
醫局及後改為只提供普通門診服務,一直到2005年7月因屋頂瓦片倒塌,已停止提供普通科門診服務,建築署亦確認該診所存在結構性危險,不適宜運作,而暫停服務至今。 何東夫人醫局主樓及何東夫人醫局平房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於1992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至2009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再確定評級,並納入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15年中公佈選出方案如下:
何東夫人醫局(二級歷史建築)將由嗇色園聯同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法團校董會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為巿民提供一系列社區生物速查課程及體驗活動,推廣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獲選機構亦會透過設立農業縮影區,模擬本地農村生態環境,推動農耕的持續發展。
關於何東醫局,尚有一段小插曲。今年(2015年乙未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的晚會上,古洞南村長曾家新邀請到何東長孫何鴻章,以及其子何彪及夥伴翁靜晶出席,何鴻章用英語發言,醫局改變用途為生態研習中心是埋沒了爺爺何東的深意,因此「不惜任何代價支持村民,(…),甚至可能與政府對簿公堂,何東家族都會義不容辭協助」。新一年馬上又到了,在古洞面臨新界東北計劃,前期工程可能動工之際,且看觀音誕晚會上會不會又有什麼搞作。
金錢村何東學校,始於1902年,原為金錢村之,初名宗福學校,以該村宗祠授課,後因學生人數日漸增多,原址不敷應用,而且宗祠是祭祀的場所,不適宜用作學校。張公勇太平紳士(其「繼父」為洗德芬,與何東有姻親關係)遊說何東爵士及村民出資捐助,新校舍終於在1955年落成,改名為「金錢村何東學校」。其中一幢校舍命名為「何爵紳夫人麥秀英堂」。何東爵士之子何世禮曾任中華民國將軍,他為紀念母親,捐款在金錢村何東學校與建禮堂,並在1974年12月主持開幕典禮。學校於2012年開始拓建,以容納跨境學童。
圖片來源:金錢村河東學校網站
何東橋
青山公路古洞段,曾經有一道鐵橋橫跨雙魚河,稱為何東橋,相信是當年建設東英學圃,為改善附近道路交通而建成的,附近巴士站亦因而命名,今已拆卸。附近亦有一個佛教道場:釋衍寂法師道場。
古洞煙寮區
古洞煙寮區大部分土地由何東家族擁有,至九十年代已有部分村民買回地權。今年86歲,在古洞煙寮區出生、成長的溫先生憶述,他爺爺那一輩率先從廣東惠州來到古洞,一直為何東家族打工,在當時的煙寮區種煙草,並將煙葉曬乾,進行切絲、包裝等工序,然後出口外銷。確實的年份已不可考。另有一鄒姓村民,於1951年來到古洞定居,他指出九廣鐵路於1906年開建,來自廣東各縣市的人們加入做工,鐵路一路往南修,工人們就一路隨著工程進度往南遷。由於當時交通不發達,農村地區亦相對貧困,這些參與鐵路營建的人們隨之定居香港,尤其是在邊境地區如古洞落戶,他估計古洞村早期的聚落是因此而形成的。
人物檔案
何東 Sir Robert Hotung(1862-1956),歐亞混血兒,曾受私塾傳統漢文教育,亦在中央書院就讀,通曉中外語言文化。何東曾投入廣東海關工作,後轉入渣甸洋行,至1900年離開,主力推動個人生意,除了一般貿易,也投入航運、地產業務,活躍於本地政商圈子。
參考
香港大老--何東.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7. 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中國婦女傳記辭典: 清代卷, 1644-1911. 悉尼:悉尼大學出版社. 2010. 編者:蕭紅.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作者:丁新豹.
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作者:羅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