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19世紀的香港手信

【歷史無限Loop】:19世紀的香港手信

《伊索寓言》最初是由英華書院的印刷事業所推廣。

最近聽過不少人說香港失去了國際定位或 "Hong Kong is dead" 等論調,面對強勢的中國及環球大變局,香港要找到新出路,一定要明白及發揮自己的軟實力,不可只靠開空殼公司賺快錢。

其實,香港早在19世紀中已有領導世界的角色。當時這個蕞爾小島正正擔當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而當中不少推進人類文明的事蹟就是在今日的荷李活道一帶發生。香港歷史博物館早前舉行的「傳道授業在香江-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歷史展覽」就娓娓道來這段歷史。

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不久,早於1818年在馬六甲創立的英華書院到鴨巴甸街和史丹頓街交界落戶,建立基地,打算進軍中國。

除了辦學和訓練能向華人傳福音的傳道人外,當年的英華書院亦大量翻譯聖經及儒家典籍,也為華人和西方傳教士編寫學習英文和粵語的書本,及發展印刷技術。

8a
英華書院於19世紀中翻譯和印刷的《智環啟蒙塾課》把西方知識帶到東亞,成為了香港及日本的教科書。

英華書院立足香港後對中西文化交流、出版及知識創造的貢獻可謂遍達國際。以下是四個例子:

1) 1856年英華書院校長利雅各把英國書籍“A Circle of Knowledge in 200 lessons”譯成中文版的《智環啟蒙塾課》,由書院印刷,題材涵蓋個人成長、科學、地理、社會、政治及國際形勢等,內文中英對照,故既是常識啟蒙讀本,又是學習英語的好工具,中央書院(即今皇仁書院的前身)亦以此作為教科書。

最有趣的是,於當年日本明治維新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眼中,英華書院是一所有名的學府,故此1860年代凡舉辦歐洲考察團,都以香港作為日本接觸西方的第一站,並會到訪書院及拜會利雅各校長,順便「買手信」,入番幾本《智環啟蒙塾課》。

8b
日本幕府當年購入英華書院印刷的中譯聖經,木盒上寫明「從來國禁邪教書」,「為破邪顯正購之」。

《智環啟蒙塾課》1872年譯成日文,及後共再版了十三次,許多學校採用此為教科書, 對日本現代化起了啟導作用。據研究,現代中文和日語中的「陪審」、「老人院」、「入口」、「銀行」等詞彙,均始見於理雅各校長的譯本。

2) 原來當年幕府快將完結的時候,十分擔心新政權不再支持佛教,而改信洋教。他們明白要知己知彼,所以也買了英華印刷的中譯聖經(因他們懂漢字卻不諳英語)作參考。

3) 《伊索寓言》中的<龜兔賽跑>、<狼來了>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香港第一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於1853年起由英華書院印刷,之後連載 《伊索寓言》的中譯故事。這部希臘經典文學在香港和日本廣為流傳,英華書院的功勞實在不少。

4) 1858年俄國皇室代表來華與清廷商討新條約,順渡香港。他們來港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到英華書院購買一套新的字模,以製一本新的中俄字典。

香港曾經帶領人類文化和知識的發展,要在21世紀尋找定位,就不可只望祖國,放棄海洋。說到底,香港始終都是一個海洋城市,放眼國際是香港的唯一出路。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