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銅鑼灣的後花園

【歷史無限Loop】:銅鑼灣的後花園

政府早前提出重建大球場,改為公眾運動場,及將座位由40,000減至8,000個。如此同時,政府計劃拆卸離大球場不遠,位於加路連山道口的前機電工程署總部,並連同鄰近的兩個遊樂會重新發展。若這幅政府用地改劃為商業用途,將會為寧靜的掃桿埔帶來本質上的一個巨大改變。

掃桿埔是銅鑼灣的後花園。開埠初年,掃桿埔的地主為上水廖氏族人,後來才成為官地。1910至1930年代,多間學校、醫院、教堂、體育會如南華會和印度遊樂會及保良局等社會服務團體相繼於掃桿埔出現,不但見證一百年前維多利亞城向東伸移的過程,也是早期香港城市規劃的一個好例子。

同樣,位於灣仔的摩理臣山也是所謂的GIC用地,即「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地帶。摩理臣山於1920年代開始經歷「移山填海」,夷山得來的砂石填出了駱克道、謝斐道和告士打道等新道路。早前由灣仔區議會與民間組織「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所舉辦的《「道」賞灣仔》展覽就追溯了這段歷史。

摩理臣山夷平後出現了環形的愛群道,沿路有兩所中學、游泳池、伊斯蘭中心和旁邊的浸信會教堂、新伊利沙伯體育館,商戶及住客相對較少。展覽片段中,新晉導演楊兩全回到昔日讀書的中學,打趣說於愛群道上學很安全,因附近有醫院和牙科中心,若同學有需要(皆因「開片」?),也會直接走到學校對面的急救站治理。

九龍鬧市中也有一個類似的緩衝區。油麻地廣華醫院對面的山頭於戰前爲油麻地墳場,五十年代起,隨內地難民潮對社會服務需求激增,多間學校和教堂相繼於這一段窩打老道出現,而毗鄰的京士柏山更有個隱世空中草原和太空主題的探險遊樂場!

上述的三個地方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靠山,也與商業價值高昂的沿海「靚」地段相隔一段距離。六、七十年代前,殖民地政府非常依賴慈善團體的協助提供各類型的社會服務,往往會把商業價值較低的崎嶇山地,以平價予它們發展,而這種城市規劃歷程也是香港歷史的一個側影。

隨著城市及地產發展,近年多幅GIC用地都轉為商住用途,如美利道停車場、旺角洗衣街水務署、赤柱瑪利諾神父宿舍等,這個趨勢亦相信會變得更明顯,當中也會不乏爭議。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