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回看四十年前的未來

【歷史無限Loop】回看四十年前的未來

回看四十年前的未來

廣深港高鐵經多番延誤加上嚴重超支,終預計今年第三季通車。政府雖一再強調高鐵將會大大方便市民生活,但無可否認的是,西九一地兩檢的法律爭議已成高鐵的代名詞,而整項工程並沒有令大眾對未來產生任何憧憬。

早前由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於中環展城館舉辦的「基建與想像 香港未來之都」展覽,展出由基建攝影師Heather Coulson所拍攝1972至1988年間竣工的香港主要基建工程的珍貴照片。相比起今天的高鐵爭議,這一輯經典照片既捕捉了四十年前香港的急速發展,更叫人感受從前大眾對香港未來的雀躍和期盼。

展覽其中一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由Heather Coulson的工程師丈夫Colin Coulson娓娓道來香港地下鐵路的早期發展。Colin Coulson七十年代初由英國派到香港負責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包括海底隧道及早期地鐵的總體設計。他解釋興建地鐵時工程面臨多項挑戰,但他們都逐一解決。

首先,團隊要為地鐵設計良好的通風系統。香港夏日天氣炎熱,如過去一週溫度連日高達33度或以上, 要地鐵車廂內的乘客不變鹽焗沙甸,就需要安裝大型的通風管道在每個車站兩端,用噴流式風機把空氣注入隧道,然後帶走內部的熱氣 。

其次是地鐵初期已預計每日乘客流量高達180萬人次,要做到由1979年通車那一天開始已能為市民提供每早六時至翌日凌晨一時連續19小時服務,Colin Coulson解釋團隊除得到政府成功遊說兩間電力公司合作為鐵路供電,地鐵的標書中亦規定只會採購最少有5年服務驗證的零件,以確保質素。他指出1972年通車的三藩市灣區高速軌道系統因找了一間毫無相關經驗的航天公司建造列車,之後問題頻生,甚至花了10年才做到少於6分鐘才有一班列車。

此外,原來香港地鐵是世上其中首個使用自動駕駛系統的大型運輸網絡,而繁忙時間能做到每分半到兩分鐘有一班列車,是因為每次列車埋站都會自動停下來「對啱位」上落乘客,而司機基本上只需夠鐘按掣關門開車,大大減省操作時間。

而今天於旺角或太子站轉車時只需走到月台的另一邊而不需上落也有賴於當年隧道的精心鋪排。龐大的地下運輸網絡就如人的身體,大家每天都依賴它,一齊都感覺來得很自然,但其實處處都編織得極謹慎細密。

這個展覽也展示了一些極之前衛但最終沒有實現的都市建設構想。展覽中一張1975年的懸掛式單軌鐵路構想圖充滿科幻感,而翻查資料,從前亦的確有不同顧問公司建議於九龍,港島及中環至半山興建這種輕盈的鐵路以紓緩路面交通。

今天回看七、八十年代大家可能會懷緬香港昔日的動力和決心開拓未來的面向,不過其實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基建需要。今日香港需要的不再是大興土木,更重要的是悉心打理保養前人所建的,讓城市可持續發展。

圖片標題

1. 展覽中一張1975年的懸掛式單軌鐵路構想圖充滿科幻感 (照片提供:HKU)
2. 第二座獅子山隧道於1978年落成時的慶祝儀式 (照片提供:Heather Coulson)
3. 建設中的金鐘站,攝於1977年 (照片提供:Heather Coulson)
4. 油麻地、旺角及太子三個大轉車站的列車隧道設計非常複雜 (照片提供:HKU)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