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嘉頓鐘樓下的香港保育路

【歷史無限Loop】嘉頓鐘樓下的香港保育路

深水埗嘉頓中心計劃重建成28層大廈,市民不想見到又一社區地標灰飛煙滅,發起簽名行動爭取保留。

在三,四十年前還有深水埗到中環渡海小輪的年代,街坊趕船就是靠這座麵包工廠的鐘樓報時,而此大廈與過去一年多宗保育新聞的主角一樣,都是實而不華、悉心設計、強調簡約美學的現代主義建築。

這些照顧普羅大眾生活的建築,如中環郵政總局、皇都戲院、邵氏片場及荃灣中央紗廠,均具代表性,拼起來能刻劃出戰後的香港社會發展。而清拆中的觀塘九巴車廠,其實也是一座有很大活化潛能的工業建築。

正所謂歷史無限loop,地標變商場豪宅,並不是近年地產霸權橫行下才出現的事。香港過去百多年來,都不斷失去很多標誌性的建築。

今日很多五十歲以上人士仍是對充滿古典味道的舊郵政總局念念不忘,而七十年代末尖沙咀火車總站拆卸時,曾有保育團體去信英女皇,希望事頭婆能叫停推土機,到八十年代嘉道理家族亦曾打算將半山的猶太廟重建成住宅,幸而最後與政府找到解決方案,才把這座古老優雅的宗教建築留下來。

但論壽命最短的雄偉建築,就應是猶太富商庇理羅士於建二十世紀初建成的堅尼地道大宅Kingsclere。這座猶如宮殿的奇葩,前後不到25年就夷平了。

舊時的香港,發展更是硬道理,而這「借來的地方」亦談不上有甚麼保育意識,再者一百年前,滿城都是英式殖民地建築,並不見得罕有。

之不過,若今日不把眾多香港人經歷過的重點時代印記留下來,就不會有一百年後的古蹟,而因城市面貌有這個戰後歷史的空洞,往後的香港人或許會不知身世,想起來也很可怕。

說到這裡,應有不少讀者會罵,你扮文青懷舊想憑弔打卡請行開,要拆舊嘢先有發展,私有產權必要尊重,唔好阻住人發達。

但保育和發展是否必然對立?而不斷複製巨廈的重建發展模式其實是否不思進取,缺乏想像力設計能保留甚至建基於歷史涵養上的經濟發展方式?

看看私人發展商正活化或改建的南豐紗廠及中環美利大廈,都是把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延續生命的好例子。放眼海外,倫敦的Tate Modern由昔日污糟邋遢的發電廠搖身一變成為世上最受歡迎的當代美術館,就是醜小鴨變天鵝的佳證。

香港要追得上國際潮流,就不可讓歷史無限Loop,逢舊必拆,相反要大膽讓新舊結合,創造都市驚喜。

原文在AM730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