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聽到人說自己不在乎甚麼甚麼,如果是香港人用粵語夾英語講,就是「我唔茄牙」;其實,當一個人主動表示自己不在乎 X,這反映的很可能是他並非完全不在乎,甚至正正是因為他十分在乎 X,才會這樣說——越強調不在乎,就越顯得是在乎。當然,也有真正的不在乎;假如你真的不在乎 X,而有人直接問你是否在乎,你答「不在乎」,那不過是話實說,沒甚麼陰暗的心理機制在發揮作用。
然而,就算是真正的不在乎,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小品,用詩詞來配合說明「講是非的三種境界」,今天讀《王維詩集》,看到其中一首的兩句時,忽有領悟,覺得很適合用來表達「不在乎」的最高境界;於是繼續翻看,希望可以找到其他詩句,用來表達「不在乎」的另外兩個境界。讀了數十首之後,終於找到了,今天就狗尾續貂,寫一寫「不在乎」的三種境界。
「不在乎」的最低境界,是「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送別〉)。你不在乎的人或事物,往往是你曾經 (十分) 在乎,但現在有理由不再在乎;你的確是不在乎了,不過,那是消極的不聞不問不想及,是心理上的迴避,甚至有些壓抑的成份。你可能一直下去都能保持這個不在乎的狀態,但也有可能有一天把持不住,重新在乎起來。
境界高一層的「不在乎」,是「行人返深巷,積雪帶餘暉」(〈喜祖三至留宿〉)。你真真正正做到不在乎了,那是積極的心理狀態,知行合一,沒有迴避或壓抑的成份;可是,有關的人或事物在你心裏還留有些許陰影,間中會讓你瞥見,因而記起一些往事,引發一些想像,心情微有波動。雖然你不會對那人或事物重新在乎,但始終有兩分糾結。
「不在乎」的最高境界,是「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你的不在乎是積極正面的,在舉手投足和言語之間已讓人感受到;另一方面,你也沒有對曾經十分在乎的人或事物完全忘懷——你記得,但那不是陰影,因為你可以灑脫面對之,就算有人一本正經重提你曾經如何在乎,你依舊水波不興,甚至可以跟他來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