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醉‧生夢死》:因愛而生,因愛而亡

《醉‧生夢死》:因愛而生,因愛而亡

在平安夜的晚上,筆者竟然到戲院觀看了一齣極為沉重的台灣電影——《醉‧生夢死》。

其實,筆者很少觀看這類悲情的文藝電影,但由於得知它在2015年獲獎無數,包括柏林影展勝利柱大獎、台北電影獎六個獎項(百萬首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媒體推薦獎)和金馬獎四個獎項(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剪輯),因而懷著期待的心情入場。

最終,這部充滿愛恨情仇的電影沒有令我失望,還比我預期中更壓抑、更精彩、更震撼。故事與畫面迷人,配樂動聽煽情,那種遺憾美與墮落美的哀傷感覺,成功牽動了我的心。這部電影既迷離又寫實,有一種王家衛和陳果混合起來的風格。電影透過壓抑、瀕死和迷幻的氣氛,表達出人生的迷惘和徬徨,以及因愛而生的黑暗面。

故事講述在台北郊區一間破落的舊屋內,弟弟「老鼠」(李鴻其 飾)和酗酒的母親(呂雪鳳 飾)相依為命,母親被丈夫拋棄,獨力養大「老鼠」和哥哥上禾(黃尚禾 飾)。兩兄弟的命運截然不同,「老鼠」在菜市場賣菜,愛上啞巴援交少女(張寗 飾)﹔哥哥是男同志,品學兼優,赴美留學卻傳出為情自殺。他回到台北之際,母親已經不在,家中卻多了位住客碩哥(鄭人碩 飾)……

在戲中,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符號,包括酒精、香煙、大麻、螞蟻、蛆、蜘蛛、吳郭魚、老鼠等等,讓劇情和氣氛深深地烙印在觀眾的腦海裡。戲中的幾位主要角色,都是生活於城市裡的邊緣小人物,正經歷著潦倒的人生階段。例如,遭丈夫遺棄難以釋懷的母親、失去母親的兄弟、表面風光但內心空虛的牛郎、自殺未果的男同志、受過創痛而不肯開口說話的援交少女等等。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煩惱和迷惘,對當下及未來感覺不安和恐懼,甚至有一些未解的心結,拖垮著自己的人生。這類描寫青年人徬徨的悲情電影永遠也有一定的市場,因為觀眾很容易便能夠在戲中找尋到自己的身影,並代入戲中的角色,至少對他們感到理解和同情。

人是慾望的動物,我們都有想要得到的東西,例如友情、愛情、事業、金錢、名望等等,不少人都為了慾望而拼命努力。慾望為我們帶來人生目標,更是生存的推動力。但可惜的是,我們都不喜歡失去的感覺,當我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抑或是失去了曾經擁有過的事物,隨之而來的就是失落感。假若我們太執著的話,更有可能漸漸踏上不歸路。

戲中大部份的悲情,似乎也不是意外,而是人為的,是一個又一個在現實中感覺悲傷的人,所合力製造出來的連鎖反應。雖然我們應該期待明天會更好、憧憬著未來,但現實中,人生有時候未必有好結果。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觀眾很自然會思考:究竟人生的意義是甚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低潮?電影的結局或許提醒了觀眾,選擇及時行樂、麻醉哀傷過活,抑或是學會放下執著,選擇權從來都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