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環保,只想到農業、能源等「環保」議題,概念停留在「出門前熄燈、開少啲冷氣」,朋友問,何以香港將環保連結到政治的人不多?我搭不上嘴,只隨便說「感染別人也可推動環保」、「也有些人推政策」。
早前,我於「香港國際電影節」看過紀錄片《自己地球自己救》(Tomorrow/Demain)後,才明白朋友的困惑:「環保」不只是環境的事,必定要扣連至經濟模式、教育,甚至是憲制。
近日這電影在香港公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入場觀看。
取回建設社區主導權
《自己地球自己救》不是一般的「環保」紀錄片,不只唬嚇「地球快將滅亡」,而是親身走訪世界各地如芬蘭、印度、英國,以實例證明,要救地球,請付諸行動親身改變經濟、政治系統,取回建設本地社區的主導權:
- 自種食物:有機耕作比工業化農業效率更高,社區耕處處可做,路邊、空地、公園也是種植的空間。自己社區供應食物就可減少入口、減低食物里程;
- 自發能源:冰島以地熱能和風力發電;
- 自發貨幣:英國有社區使用自己的「貨幣」,這種模式令人不能將本地的錢帶到其他國家私藏(從巴拿馬文件揭露的黑暗可見這情況多嚴重),支持本地店舖;
- 公民參與:冰島政府破產後,公民參與修憲。就連印度小小的村落也實行公民參與,村民自己為規劃社區發聲。
香港有多難行?
這些「轉型城市」的例子對我來說有點深奧,或許是因香港較少人講述這概念。我認為,現在大家都說「本土」要守護香港,電影的例子提供了很好的行動參考:
- 支持本地食物,天台種植、本地社區農場,買本地菜。
- 支持本地經濟,光顧本土小店。
- 公民參與為政策發聲,但這還有漫漫長路,香港區議會和立法會的投票率都只維持約五成,其餘人到了哪?討論社區政策,但我們有多大影響力?
說到最後,還是要改變政制,加強民主制度,但這路有多難行,有多遙遠?這樣能制止特權人士要人為他們冚家拎行李嗎?
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