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翠絲》——觀眾的選擇題

《翠絲》——觀眾的選擇題

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看過《翠絲》,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大多是從戲劇角度出發,尤其到電影下半部分的一幕,兩個主角過足戲癮外,觀眾情緒都推至最高峰。

話說一對夫婦大雄(姜皓文飾夫)和安宜(惠英紅飾妻)在家的大廳雙互激烈的剖白,丈夫向太太訴求自己一直想變性的心願,把太太埋藏已久的疤痕一下子被劃破,椎心泣血。兩口子各執一詞,男方哭訴前半生已承受社會壓力,不得遵循自己成為女生的限制。雖今天組成小康之家,但中年的生活猶如死水般不見火花,所以剩下的人生希望有自主的機會,與太太離婚然後接受變性手術; 至於女方情感更見推進,先是深感自責,不斷反問「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然後為免破壞現狀請求死都撐下去,逃避丈夫要變性的現實。單是這十分鐘他們的爭執和在地上的扭打,都令觀眾(包括筆者)拍案叫絕,他們的演技無疑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惠英紅的演出更能顯示內心情緒的遞進。然而,從電影內容上,有影評人批評電影似乎浪費了這個主題,鮮有深度的討論,未能引起社會的回響。不過,依筆者之見,此舉僅是保守的現實考慮,顧慮票房的變數,也保護了觀眾在電影世界的浪漫。

在今天社會動盪的時代,有理說不清的時刻每每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對於「性」的議題,無論同性戀,或是這次的跨性別的話題,社會的態度長期處於開放和保守的矛盾之間游走。電影結果提到男主角最後跟隨自己的意願,終成為女人,相反女主角良久未接受丈夫變性的現實,仍等待昔日的「他」再次回到她身邊。這個結局有違了一般的「Happy ending」的慣例,是貼地的表現,但未敢再落墨討論,大概是恐怕得失任何一方的支持者,此保護票房的決定是現實的必要。再者,有很多事情在社會上本有無形的枷鎖,筆者也弄不清是傳統文化牽引下的固執,還是今天社會加於我們的束縛。無論如何,價值觀這一回事大抵是個人性格所致。周國平博士在《人與永恆》所提及「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在電影世界中,編劇撰寫劇本時除了滲入了個人對社會的想法外,也無可避免地為劇情埋下伏筆,或者為觀眾留白,跟現實的殘酷拉點距離,也算是編劇的心意。

總括而言,不論是《翠絲》的劇情,或是現實的生活中,不同的看法都應該共存。儘管我們看的同樣是這套電影,但總有人看重演員的演技多於劇本本身,亦有人較重視電影背後的訊息,對不足加以批評。不得不提,也會有一撮人只聽影評人或旁人的評價,然後取之為自己的看法。筆者相信,同一道選擇題,在不同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遇上,也會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