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azine》第33期的主題是「移家」,探討港人繼97移民潮之後,現在又因為政局又萌生起出走的念頭,但香港是「家」,「家」可以隨便就搬走嗎?我們會這麼容易就放棄「家」嗎?
早在今年3月,GVAcreative拍攝了一段7分鐘的短片《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引起熱烈討論,片中講述一顆小行星將於33年後撞向香港,中央在中國西北部開拓地方將整個「香港」遷移過去,港人知道消息後都不以為然,還埋怨為甚麼不早些撞過來「托高個市」,然後不用33年,10年香港已經人面全非,留下來的一群努力建設,將香港反璞歸真,很多問題都解決。導演用很科幻的假設,套在真實的民生上,再加點娛樂性,帶出了某些香港人的夢想──我愛我家。
而「移家」的封面與短片的其中一個畫面也很相似。連根拔起,這就是移民了。
「交織了笑和淚 這小島走下去……
一家親 親到有時矛盾不必以敵人自居
同舟之情 攜手走過崎嶇」
《同舟之情》歌詞
《移家》第一頁,手繪了張學友和陳奕迅在唱「家是香港」主題曲,填詞人陳永謙指,被委託寫《同舟之情》時收到的指引是「真實反映社會現況」,但初稿被認為「太悲傷消極」而需要修改。
「少不免會流淚 該怎麼走下去……
一家親 親到醞釀矛盾開始以敵人自居
同舟之情 由珍惜到粉碎」
《同舟之情》歌詞初稿
你想移民嗎?
雜誌沒有直接表明立場,它先跟你說何時有全球遷徙、為甚麼會有移民潮等史實,又分析移民到不同國家的好壞,再訪問不同移民到香港的外國人,和移民到外國的香港人,也有一些堅持留下和回流港人的分享。移民的利弊,讀者請自行考慮。印象最深刻的是《號外》主編張鐵志那篇訪問,現在很多年輕人嚷著說台灣甚麼都好,要移民過去啦(說穿了是年輕一代沒有錢移去其他國家,只能窮移),張鐵志說「台灣的好,不因她是完美,在於有人一直努力把她建好。」說得很對,一個城市沒人對她好,移了多少人,走了多少人,也不會變好,如果我們移民到台灣,不久將來台灣又發生跟香港現在相似的問題,我們又要走嗎?
如果香港03年簽CEPA時,能有台灣反服貿時那種觸覺,我想,沒有人會想走。要移的不是我們,是要把台灣那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公民意識移過來香港。
我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則報導:
一個記者問一對結婚多年的外國老夫婦:「維持65年婚姻的秘訣是甚麼?」
老婆婆答:「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教育我們,東西壞了要修理,而不是把它丟掉。」
這個答案感動無數相信愛情的女士。
我想,也可能感動相信「家」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