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沽注一擲》: 貪婪和自私編織成的悲曲(文:庸生)

《沽注一擲》: 貪婪和自私編織成的悲曲(文:庸生)

文:庸生

個人網頁:
www.facebook.com/hkfilmcritic

由Adam McKay執導,榮獲應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提名、改篇自同名書籍的電影《The Big Short》(港譯: 沽注一擲)以風趣幽默的電影風格及對白,深入淺出地解構美國次按危機及樓市泡沫導致的2008年金融海嘯的原因。

獨具慧眼、審慎求證的生環者們

“Big Short”的意思是主角們與大眾的信念背道而馳的「孤注一擲」式投資,同時亦是「Big Shot」的同音字,意指「大人物」,亦即片中幾位於金融海嘯中生環過來並從而發達的主角。影片開首提到,無人能看出這幾位其貌不揚的人能獨具慧眼,片末亦提到人們愛以貌取人的無知。習慣看表面的無知,正正反映為何美國大部份人看不出表面看似穩定的市場會毀掉。

首位發現按揭泡沫的投資經紀Michael一身便服並赤腳上班,酷愛Rock Music,不善交談且行為異常,他的上司及下屬均不相信他認為樓市將大跌的判斷,銀行家們更認為他的投資是「送錢」,但這些看表面的人們卻從未如Michael般堅持要看按揭合約內的實際內容,依靠玻璃眼取代因病所失的眼睛的Michael,反而因此而看得到世人不知道的「隱秘」。

影片開首引言指世人很少敗於不熟悉的事物,反而是敗於深信不疑實際上卻只是一知半解的事。銀行家們及廣大投資者深信不疑地認定樓市不會崩潰,但實際上他們只粗淺地憑「誰會不付按揭?」的一個所謂道理而作出這判斷,實質上他們對樓市一知半解,並不如Michael般作出詳盡的分析。同樣地Mark和他的團隊聽到「樓市將崩潰」的預言時亦半信半疑,只是粗淺地以「為何會沒有人發現?」的所謂道理作出質疑,但自小便愛從制度中挑出錯處的Mark,與其團隊鍥而不捨地赴各住宅查詢、向借貸人、貸款人、證券評級分析員及投資經紀等人查問,經過小心求證後相信樓市有泡沫,決定買入信貸違約掉期從而獲利。

在「孤注一擲」後,樓市持續穩定的上升,幾位主角亦為自己的投資而有所擔憂,在上司、下屬及客戶多方「包圍」之下,對樓市有泡沫的預測深信不疑的Michael,亦顯得有半點懷疑,Mark在團隊的「勸誡」下,亦曾考慮在虧蝕前盡早賣出掉期套現。失敗者往往敗於自己深信不疑實際上卻只是一知半解的事,但Michael與Mark確實經過審慎的觀察和分析才作出決定,這便不是「一知半解」,最後幾位主角亦堅持自己深信的,最後成了金融海嘯中少數的贏家。

發國難財的貪婪、見死不救的自私

影片中數次以具體的比喻,向經濟概念較淺的觀眾解析次按危機的形成,「集合賣不出的魚去煲魚湯並賣給食客」去形容CDO這垃圾證券,並以賭徒盲目地「相信持續手氣好的明星會繼續贏錢」去形容美國普羅大眾的投資心態,具體的比喻更顯得大眾們的愚昧,銀行家的行為亦更形卑劣。上至銀行家,下至證券評級分析員和審批貸款員均只是看錢行事,可謂合力炮製了這次金融海嘯,最後結果卻如《The Wolf of Wall Street》一樣,貪婪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只有一名銀行家被判入獄,罪名反而推給美國的弱勢社群。

卑劣貪婪的又豈止這班導致金融海嘯的「幕後黑手」。多次力勸Mark投資掉期的Jared,瞞著全公司上下進行讓他可「生還」的投資,眼白白看著同僚海嘯所淹沒,在廁所偷偷講電話、不讓同事內進的一幕看似有趣,實質上反映了Jared的自私。在調查期間對種種不義之事感到憤怒的Mark,其一系列的調查其實也是以「從災難中賺錢」作為終極目標,他口口聲聲說自己並沒有主動害人,只是從中獲利而已,但證券評級分析員只以「偽善」二字作回應,已讓Mark啞口無言。兩位年輕投資者得知能賺大錢後興奮狂呼,被因看不慣銀行界的醜陋而退休的高人Ben大罵,直斥他們歡呼的背後有數以萬計的人同時破產。Ben知道這是發達良機,卻只協助兩位年輕人達到其願望,自己並沒有「從災難中賺錢」,而Michael在片末終結了掉期的投資計劃,兩者的舉動實在值得大家心思。

從災難獲取私利的Mark,及只顧著確保自己不被海嘯淹沒並從中獲利,卻沒有向身邊人伸出援手的Jared,這說不定是美國大部份海嘯生環者的寫照,這些人雖沒有如片中的銀行家般做不道德的事,但他們的自私和貪婪卻絕不遜於銀行家們。
這部影片除了對美國社會作出直接的控訴外,同時亦向普羅大眾作出了呼籲,勸大家要以審慎態度及經過深入分析後才作出決定,並不要一知半解地看表面便作出盲目的判斷,希望避免再次出現如影片中少數贏家歡呼的背後,有上百萬人失去家園的慘況。貪婪永遠存在,欺詐則隨之而來,制度保障不了自己的話,唯一避免受害的方法便只有擦亮眼睛,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的同時,亦盡可能向「準受害者」伸出援手,而不是只顧計劃如何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