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月亮喜歡藍》:活在框架下的人們

《月亮喜歡藍》:活在框架下的人們

由畢彼特監製,巴利贊堅斯編導,《月亮喜歡藍》分隔成三部曲,講述一個橫跨二十年,黑人男孩尋找自我的故事。第一部曲描述兒童時期的舒朗,在學校受到欺凌,母親又沒有教導他勇敢面對問題。直到他遇到毒販昆,才認識到直視自己的勇氣。第二部曲為青少年時期的舒朗。長大了的舒朗沒有過得更好,教他直視自我的昆離世了,母親更加沉淪於毒品。剩下的,只有昆的太太教他愛與自尊,以及一直幫助他,陪伴他的好友奇雲。第三部曲的舒朗搖身一變,不再是以前瘦弱的“Little”,像是繼承了昆般,成為健碩的大毒販。甚至如昆所說,即使如何憎恨自母親,最後也會原諒她。

電影中,每一個角色都生活在一個框架中,有些與框架角力,有些則被框架重重包圍,框架迫使他們對自我及他人感到迷茫,最後消失於框架之中。

這些框架是社會所賦予的,母親的角色、毒販的角色、女性的角色、凌霸者與受到欺凌的角色…每人都要飾演框架中的戲份,然後將自我的本性消失於框架之中。透過《月亮喜歡藍》是一個人如何於框架中尋找自我的旅程紀錄。

如昆,一個在家吃飯也要看清環境,避免背後受襲的大毒販。他每次出現毒窟的時候,不是為了錢,而是問候他人的狀況;見到兒童時期的舒朗,不問理由地帶他回家,用心的教導他,用開放的心去接納他的不同,他於舒朗是一個啟蒙的父親。但直到昆遇見舒朗的母親,知道自己販售毒品是舒朗不幸的原兇時,他沒有勇氣打破毒販這一個框架,大聲說出即使自己是毒販,也比這個所謂的親生母親更適合教育舒朗。觀眾看到的昆,是一個即使被拒絕於門外,受到冷嘲熱諷,也希望舒朗得到幸福快樂的人,並不是其社會身份。但昆卻受困於框架之中,認定了框架中的身份,使本性善良的他消失於框架之中,他不得不扮演毒販、毒販不比吸毒者高尚,因此他反駁不了舒朗母親的質問,也白白錯失了改變舒朗生活的機會。

相比起昆,舒朗則與框架時而共存時而對抗。於第一部曲中,舒朗飾演一位受到欺凌的小朋友,他只想到逃跑,沒有想過反抗。因為他不知道一個受欺凌的人是可以反抗的,只懂得沉默,直到朋友奇雲告訴他應該反抗,他才意識到自己被框架限制著。這讓青少年時期的舒朗最終不想再受到欺凌而反抗,但這一反抗,亦讓他進入另一框架─昆的遺志之中。他重複了昆的道路:成為毒販、原諒母親於成長時期的缺失…他一直都在追尋某個跟他合襯的框架,但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做回自己,面對自己的不同。直到兒時好友再度出現,他才放下心房,變回那個青澀的自己,勇敢直視自己的內在。跟別人不一樣又如何?跟社會所賦予的框架不合適又如何?電影最後的一個鏡頭,是站在月光下,看起來像藍色的男孩,便是舒朗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他背上的反光彷如翅膀一樣的展開,只有直視自我,不被社會框架所控制,才會得到自由。

《月亮喜歡藍》雖然看似一個小眾的題材:黑人同性戀,但電影所探討的卻是每人都會面對的必經之路。青少年成長,面對家庭、同儕、社會、愛人,以及自我的問題,電影一一表達出來,讓舒朗,以至觀眾逐步摸索自我,到最後可以面對自己,而不是只有迎合社會所規範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