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撐起雨傘》創作人pan:相信自己,尋回初衷

《撐起雨傘》創作人pan:相信自己,尋回初衷

(獨媒特約報導)兩傘運動無疑是2014年香港的頭等大事,這場顛覆所有人想像的佔領行動,有一首專屬的主題曲——《撐起雨傘》。這首歌在商台叱咤903頒獎禮「一人一票」推選下奪得「我最喜愛的歌曲」,成為「真普選」民選年度歌曲。創作此曲的pan(羅曉彬)相信音樂改變人心的力量,他用《撐起雨傘》記錄了激烈的衝突畫面以外,雨傘運動的一份溫柔,希望替正為民主奮鬥的佔領者們「叉電」,卻也反過來鼓勵了他自己追尋夢想,找回創作音樂的初衷。

靈感來自感動

pan創作《撐起雨傘》除了是因為928當天的憤慨,更是出於一份感動。

9月28日,他在金鐘親眼見證催淚彈在他的朋友面前爆發,「我的位置見不到任何警告旗幟,但催淚彈就這樣掉過來」,警察無情攻擊手無寸鐵的人民,令他很憤怒。和大部份香港人一樣,pan對928的畫面不能釋懷,但最令他深刻的,反而是一些很平靜的時刻: 「那時候在金鐘坐下,仍是夏天、好熱,大家未有甚麼經驗,長期『傻傻下』穿著雨衣,但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會自發買物資、通宵留守......我被這樣的環境打動了。有一天深夜回去,靈感就來了。」

他做好demo便在網絡上四處分享,包括何韻詩的專頁。歌曲吸引了何韻詩注意,她立即號召一眾音樂人合作,重新編曲、改編了部份歌詞,找來黃耀明、葉德嫻、謝安琪等歌手合唱,便成了今天聽到的《撐起雨傘》。

歌曲推出後立即瘋傳,但亦有人批評令抗爭變成「唱K」,不夠「勇武」。pan解釋,不會以為「寫首歌就爭取到真普選」,只是認為音樂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影響更多人。他覺得,音樂人的責任就是展現這種「軟實力」,例如廣傳的《話你戇鳩怕你嬲》、《日日去鳩嗚》,讓更多市民接受這場運動。

撐起雨傘 2
圖:一眾有份參與《撐起雨傘》的音樂人在叱咤樂壇頒獎禮領獎(商業電台提供圖片)。

在幕後寫歌的日子

《撐起雨傘》讓很多人首次認識pan,但其實pan的作品你可能早已聽過。

pan在小學五年級開始寫歌,還沒有正式學音樂的他,那時只是用電腦程式、電子琴「篤篤下」;後來升上中學學結他,便用結他寫歌。第一首正式出版的作品,是2009年參加at17演唱會的招募活動「Anyone Can Play Guitar」寫下的《窮得只有愛》,當時他自彈自唱的原版獲at17欣賞,取錄作她們的歌。

5年前他在一個歌曲創作比賽中勝出,與唱片公司簽下合約,自始寫下的歌曲便由唱片公司管理,再轉派給歌手,這些年來,作品包括《青蔥》、《彼此》、《詩與胡說》等。

不過,這種創作過程,抽離得很。「歌曲推出後,未見過詞人、編曲、歌手,每件事一層層獨立分開去做」,最後的製成品,已失去了pan本來想表達的訊息。pan所有的創作都會自行填詞,但公司一般只會採用歌曲的部份,另找詞人重新填詞,「其實我寫歌,都有message在入面,但10首有10首他們都會找人寫詞,歌詞的意思變了,慢慢覺得自己成了製造商品的機器......純粹成了寫melody的一個人物,其實沒有表達到任何message。」

過度分工令主流音樂欠完整

pan認為這正是香港主流樂壇的問題,每個製作步驟分得太開,削弱作品的完整性,難以生出佳作。他指外地的創作人會包辦曲詞,單曲、專輯的概念較完整,但香港的分工則很清楚,作曲人只負責提供旋律,監製不會理會demo內的歌詞,「覺得要找詞人填詞才對」。因此歌手介紹專輯時也顯得牽強,「講極都覺得,你的concept其實都冇乜concept。這就反映了他們的歌曲由不同的人收集而來,不同的人重新填詞、編曲,沒有連貫性」,「這樣做音樂不可能完整,只不過是從ABCDE的人買首歌回來。」

pan強調作品呈現過程的完整性,他以五月天為例,「他們出了一張專輯,演唱會會唱專輯的歌、主題會圍繞專輯,整個系統是一套的,所以他們可以以此賺錢。只要他們有一張好的專輯,就可以將好的歌曲帶到演唱會,演唱會又吸引樂迷進場,這樣他們就可以做好音樂,又可以賺到錢。但香港就像是『雙輸』,做不好專輯,於是演唱會不夠吸引力,運作下去便變成惡性循環。」反觀香港歌手的演唱會概念大多不鮮明,與專輯沒有很大的關係。

pan認為香港唱片公司仍然以為將10首好聽的歌集成一個專輯便會暢銷,但今天已行不通。主流樂壇運作模式難以改革,他認為希望在於獨立音樂。現在有YouTube、Facebook等平台,發佈、宣傳只須按一按鍵,「不用靠主流公司幫你,『自己嚟』都OK」。不過這只是起始的一步,「第一步行出來容易了,但如何運作下去仍然沒變,一樣的困難。就算你有一首歌有5萬、10萬點擊率,Facebook有5萬個like,其實都很虛無。」

15486866772_f5d3ba01e6_k
圖:10月4日,pan和何韻詩、黃耀明在金鐘佔領區的集會,首次演唱《撐起雨傘》。(攝:Gundam Lam)

撐起雨傘: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主流唱片公司充當「melody機器」令他心灰,但《撐起雨傘》讓他重拾信心。這次的製作經驗截然不同,他的原作獲得尊重,保留了部份歌詞,意象最深刻的一句「雨傘是一朵朵的花,不枯也不散」就是出自他手筆,他更負責演唱歌曲的開首。團隊合作亦十分緊密,所有人會聚在錄音室,「編曲人、所有歌手都在,整個合作與過往不同,不再那麼分離,有一些交流。」

歌曲成了運動象徵、將他帶上叱咤台階,更鼓勵了原本躲於幕後的他向前邁進一大步,「相信只要自己肯做一些事,就會有成果,亦可以改變到人、改變到自己,不要『收收埋埋』」。最近他設立了個人Facebook專頁,開始分享一些舊demo,包括以往寫給其他歌手的歌曲,讓這些未經修改、原汁原味的版本得以面世。他笑說:「我覺得我口才不太好、唱歌不太好、寫歌普通啦,但只要你願意做,這件事的力量可能比你想像中大。就等如這場運動,如果每個人都豁出去,那股力量真的好大。」

batch_IMG_1127

尋回初衷 投入音樂夢

懷著壯大了的自信,他決心放肆去追夢。pan現時的正職是製作玩具音效,天天朝9晚6,下班就到觀塘工廈的150呎錄音室,獨自埋首做音樂。他打算辭去工作,全情投入屬於自己的音樂事業,「自己唱、自己做,想表達更多message,不想再被改歌詞、編曲」,不甘再做一台機器。

不過他坦言對於前路「信心一半一半」,「只不過覺得如果不去冒這個險,光陰過了就過了,好快就30歲、40歲,那時就算我生活和收入很穩定,我肯定會後悔,後悔當時為何不勇敢一點去做音樂,闖蕩一下。」在他眼中,人生就是現實與夢想的一場角力,「我一直在『現實』與『夢想』中間的位置,每一天都在不斷平衡」,但這一刻他肯定的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pan計劃製作一張他形容為「避難所」的專輯,「人們聽到後會找到心靈的寄託」。「我們生活在香港實在太多壓迫。亦有人跟我說過,他覺得生活在這個城市,好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容納他的地方。實際上他沒有住的地方,心靈上也沒有容納他的地方,可能是因為理想實現不了、工作不開心、家庭有很多事發生......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我希望我的專輯或我的歌曲,可以在他獨處的時候,有一點鼓勵、振奮。」

記者:劉軒
攝影:Manson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