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破嗝Miss》劇照
近年,有越來越多印度電影在香港上映,除了「印度劉華」Aamir Khan的作品「作死不離XXX」、「打死不離XXX」之外,今年更有其他印度電影,包括於8月尾上映的《起跑線》(Hindi Medium)和11月上映的《我的破嗝Miss》(Hichki)。兩齣電影都探討印度的教育問題,非常有意義,由於當中與香港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香港觀眾也會看得有共鳴。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究竟教育仍然能夠促進社會流動嗎?
先談談新上映的《我的破嗝Miss》,有點像印度版的《3年B組金八先生》、《麻辣教師GTO》,講述一名非常熱血的女教師怎樣教好14名頑皮的中學生,不過這名教師不是暴走族,而是一位「病人」。女主角Naina夢想是成為一位教師,但先天患有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經常不由自主地抽搐及打嗝,幾經辛苦,她終於獲得一間名校的教席,但她要面對14個全校最頑劣的中學生。
起初,電影並未有交代這14名中學生的背景,觀眾可能純粹以為他們只是頑皮,但很快電影就告訴觀眾,他們是來自貧民窟的學生,基層家長都沒有時間或者不懂教好學生。而Naina由於天生患有會不斷打嗝的妥瑞症,成長路上經歷了大量別人的歧視,所以她的內心極之強大,被學生瘋狂戲弄也不怕。另外,由於Naina在童年時經歷過某些事情,導致她立志要成為教師,這個人物背景設定得十分自然和合理。
在寶萊塢配樂襯托之下,電影節奏輕鬆明快。劇情方面,就像典型的熱血教師片,雖然沒有太大驚喜,但拍得非常催淚感人,女主角用上非一般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內容充滿正能量,裡頭更有不少觀眾集體拿出紙巾抹眼淚的劇情位。
電影涉及到名校貴族化、種姓制度、教育機會不平等、階級世襲等等的問題,但相比起《起跑線》,《我的破嗝Miss》的角度較為微觀,集中講述教師、教學手法,不論來自哪個階層,只要找到合適教學方法,肯給予窮學生機會,他們都能夠一展所長。
「沒有壞學生,只有壞教師」更成為戲中金句,學生只是白紙一張,學生有問題,教師也有很大責任。女主角Naina可以成為教師的模範,提醒教師的天職是「教好」學生,而不是教「好學生」。
《起跑線》劇照
教育原來有階級之分
同樣在今年於香港上映《起跑線》其實是一齣2017年的印度電影,它是印度首週票房冠軍,全年票房十大之一,在中國內地上映4天就破億,超出印度票房一倍。
故事講述一個暴發戶中產家庭用盡一切方法替小朋友求學位,除了報讀補習班、賄賂之外,更搬到貧民窟扮窮人,欺騙使用名校留給窮人的配額。
香港和中國內地用上《起跑線》當譯名,台灣則用了《人生起跑線》,其實通通都扭曲了原來的片名「Hindi Medium」,解作「印地語言」。電影除了想探討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之外,更想揭露出語言將印度分化成兩個階級的問題。印度現時主要官方語言是印地語,而第二官方語言是英語,由於以前被英國殖民統治過的關係,會說英語的都是上流階層,所以戲中的暴發戶夫妻放棄說印地語,改為說英文,又催谷女兒入讀英文學校。
悲劇與喜劇、現實與荒誕,只是一線之差,《我的破嗝Miss》走寫實路線,而《起跑線》則是一齣充滿戲劇性、誇張的黑色喜劇,但裡頭也有大量寫實元素。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我較為喜歡《起跑線》,因為它在喜劇與悲劇之間的分野拿捏得相當好,讓人發笑的同時,也感到痛苦可悲,感染力強。戲中的宏觀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非常寫實,亦跟香港的情況很接近。教育貴族化 、階級世襲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社會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 而印度更有獨特的種姓制度、語言分隔問題,令問題變得更複雜。希望將來有更多類似的電影,繼續引起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