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事先聲明這篇影評是有劇透的,你可以自行選擇是否繼續閱讀下去。
即將在香港公映的日本電影《愛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イニシエーション・ラブ),在海報寫上了「令人拍案叫絕的驚人結局,最後五分鐘保證大快人心」和「驚人的推理電影,你一定要看兩遍」。入場之前,除了電影海報之外,原著小說版、預告片或故事大綱,我通通沒有看過。
對於海報上的宣傳字句,我起初感到不以為然,因為類似的宣傳手法實在太多了,所以我沒有抱太大期望便入場觀看。可是,由離開戲院的那一刻開始,我便決定要推薦這部電影給身邊的朋友,因為它絕對是我今年暫時看過滿足度最高的一部日本電影,可能是繼2011年的《桃花期》之後,一部讓我看得怦然心動的日本愛情喜劇,完美示範了如何把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重新包裝上架。
與觀眾玩的一個遊戲
故事發生於1986年至1987年,講述大學生鈴木在聯誼會上認識了牙醫助手小繭,並對她一見鍾情,兩人開始交往。鈴木為了小繭改變造型、考車、買車、減肥……某日,鈴木受到上司賞識被調派往東京工作,獨留小繭在靜岡,兩人的關係漸漸不敵距離而惡化。東京的美女同事美彌子積極向鈴木表示好感,令鈴木在這段感情中進退兩難……
簡單來說,這部電影是導演堤幸彦與觀眾玩的一個遊戲。在電影的開初,畫面寫著「這部電影裡有一個天大的秘密,你看完之後,請不要告訴其他人……」因此,觀看這部電影,玩這個遊戲,其實有兩個方法:
第一,不要留意劇情的任何細節,不要用腦思考,純粹享受這部電影的樂趣便可以了,離場的時候,相信你會感到非常興奮;第二,從頭到尾都仔細地留意劇情的細節,不斷思考究竟發生甚麼事。而我則選擇了後者,雖然猜中了「真相」的七、八成,但我仍然激動得要拍手掌。
喜感十足的音樂愛情電影
這部電影用喜感作為主調包裝愛情,掩飾內裡的懸疑元素,聲東擊西,實在是很成功。第一個轉移視線的招數是配樂,與《桃花期》有點相似,整部電影以大量80年代日本流行音樂歌曲作配樂,反映當時主角的心境。同時,這個手法讓電影變成了許多部MV,充滿喜感。
第二個招數是演員的演出,包括前田敦子、松田翔太、森田甘路、三浦貴大、木村文乃等等,他們的演出其實頗浮誇,再加上經常使用超近距離的攝影角度,除了讓觀眾看得怦然心動之外,還覺得非常惹笑。特別是電影的上半部份,透過爆笑的劇情,成功說服觀眾相信戲中一切「超現實」的情節。
第三個招數是復古懷舊昭和風格,戲裡不斷出現的80年代流行事物,例如轉盤式電話、高叉泳裝、舊汽車、搖滾樂團「C-C-B」、Air Jordan 1波鞋等等(讓我聯想起柳樂優彌主演的深夜日劇《青之炎》)。不論是較年輕的觀眾抑或是較年長的觀眾都會分心,忘記了戲中關鍵的細節。
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虛幻繁華
在我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起初其實滿腦子都是問號,因為電影表面上完全是一個典型的愛情故事,為何會是一部「推理電影」呢?再者,我不明白電影為何要選擇80年代作為時代背景呢?難道純粹是因為當時沒有互聯網、whatsapp和Facebook,所以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比較浪漫?當我看完結局之後,我終於明白箇中玄機。
電影帶觀眾回到80年代的日本,再加上有不少Disco風格的懷舊歌曲作為配樂,反映出當時泡沫經濟時期的奢華生活。從戲中可以得知一個印象:當時的日本人好像沒有經濟上的煩惱,就只有愛情上的煩惱。一切在表面上都十分如意,求學、求愛、換車、求職、升職,究竟是真實還是虛幻?
原著小說以80年代作為故事背景,估計是因為小說於2004年出版,當時日本經濟不景,日本人開始懷念泡沫經濟時期。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估計是作者乾くるみ想將愛情比喻為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當時日本社會把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放任泡沫變大。這個比喻令小說變得更有深度,提醒我們不要單看風光表面。
在電影揭曉真相的那一刻,觀眾頓時會感受到一種「泡沫爆破」的感覺。觀眾驚覺原來一切都是虛幻,那些看似永久、穩定發展的愛情其實都可能是「泡沫」,沒有愛情是永恆,情侶當局者迷,只看了一段愛情的其中一面。這就是所謂的「愛的成人式」,也是「日本經濟的成人式」,人們會在一夜間長大。
P.S. 戲中的懷舊歌曲都十分動聽,這首由森川由加里主唱的歌曲《SHOW ME》(1987),在戲中播放了超過一次,十分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