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中學時代,總會遇過這個老掉牙的作文題目:
“What i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
那時候網絡不是發達到人人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亦未有智能手機的出現,大概當年寫下「網絡欺凌」、「私隱不足」等字眼時,都只是標準答案,沒甚麼感覺。誰知科技日新月異,不到十年,人人已經機不離手,印刷媒體幾近被年輕人淘汰,只因大家貪方便,都在網上看新聞,和討論新聞主角。
《失蹤罪》和《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導演都不約而同對現今的媒體作出大控訴,只是從結局看來,前者較悲觀,後者好像對人性還心存希望。
《失蹤罪》的Amy與Nick遇上一般夫婦都可能遇上的問題:互相厭倦、失去信任,但太太性格偏執,甚至到了病態控制的地步,電影把夫婦的醜陋推向極致,令人不寒而慄。
太太Amy聰明又細心,為了挽回婚姻,不惜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及媒體的力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美麗的受害者,結果謊話越講越多,也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大到無人可以將謊話終止,而輿論也如她想像般進行,將背叛她的丈夫置諸死地。明明是丈夫婚外情,觀眾理應恨他入骨,但看著妻子機關算盡的報復,又覺得很恐怖,於是觀眾就陷入不能把角色分類的局面(這很重要,因為大部份香港觀眾看電影/電視劇時都習慣忠奸分明的模式,當然一旦劇本離開了這種模式,就是精采之處),大家都對Nick被Amy玩弄於股掌之間感到同情。
故事裡對美國的live show作出極大的控訴,明明是Amy和Nick的私人事,卻赤裸裸地搬上枱面,讓一大堆陌生人評頭品足,名嘴為了收視、主角為了贏得觀眾緣,再假的都必須呈現在螢光幕,節目內容有高潮,所以很吸引,但到底觀眾收看這些節目,是為了知道真相,還是把事情戲劇化,為主角加添無謂的壓力,從而得到「睇人仆街最開心」快感?現代社會經常未審先判(故事裡連律師都要為Nick做形象工程),觀眾和讀者不用上庭作證,說話也不需要負責任,但輿論就是很重要。
警察查不到破綻,Amy取得最後勝利,無論Nick有多害怕她,只要一離開她,他的人生就完了,因為他沒有辦法面對輿論的壓力,這種永不分離的婚姻,比死更難受。輿論有時原來可以大於一切。
別以為這樣戲劇性的事只會在電影中發生,還記得大角嘴弒親碎屍案嗎?疑兇周凱亮正是在殺人後故弄玄虛,先跟哥哥說父母失蹤再報警,還在專訪上向記者侃侃而談,企圖引導警方的調查方向;還有凱晴B失蹤案,母親殺害B女後,竟做一場大龍鳳,騙全香港說B女被拐走了,還利用當時社會仇視內地人的心態,稱拐子佬是內地人,輕易令網民相信自己的證供,而且大眾有著虎毒不吃兒的前設,這宗案件在前期更獲得大批人母同情,每當有人推測B女可能母親殺害的時候,已為人母的定必第一時間出來留言,為凱晴母親辯護。兩單新聞轟動一時,不少網民都熱烈參與討論,連傳媒工作者都在討論區找線索。當然,現實中不是人人都像Amy般聰明謹慎,又能抵受得住強大的輿論壓力,事件很快便水落石出,但當中的「網絡判官」現象,不容忽視。
而《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電影海報,已開宗明義探討網絡的力量,故事不斷以twitter的對答推進,彷彿觀眾也是網民一分子,看著銀幕手都癢了。故事一開始從死者的同事了解死者的為人,電視台記者播出的片段,意見一面倒,所有受訪同事都形容死者是一個美麗且心地善良的人,令大眾都傾向同情死者,並且按受訪者的推斷,茅頭指向同一人(城野美姬),城野美姬因為失蹤,無從辯駁,間接接受由媒體冠給她的負面形象,往後的受訪者與輿論,因先入為主,內容變本加厲,對城野美姬的描述全是有前設的推斷,而非客觀的陳述,漂亮的一定是好人;相貌平庸的,因為際遇不佳,心地一定差,而別人說她是壞人,所以她就算笑,也必然是心懷不軌,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錯的,人的行為簡單得像童話故事一樣。
結果,網上輿論一發不可收拾,疑兇受著21世紀的批鬥,不單網民不負責任,好像想用涼薄言論刺死疑兇般,連電視台也用所謂的專家意見誘導觀眾思考,誰知錯怪好人,險釀成悲劇,弄出大頭佛後,只公式化地向觀眾鞠躬道歉了事。但所有人的言論,像潑出去的水,無論如何都是收不回的,所以媒體更應在報導前小心求證。網民已經不負責任,如果連媒體也跟網民一樣把猜測當真相,社會上還有甚麼是具公信力的?
觀乎最近的佔領運動,facebook上出現不少群組,而傳統媒體又會在網媒「刮料」,因為他們的消息最快,而且不是全部支持佔領運動的人都留守現場,所以大家每天都忙於在facebook睇新聞,網上的號召一呼百應,但消息是否經過細心求證,沒人知道,亦似乎沒人介意,不在場的群眾會選擇相信自己like的群組消息(但大部份群組都有立場),在網上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自己的意見,場外的群眾本來意見已不一,而群組發佈的消息又不夠中立,現在連佔領區內的激進分子、泛民和學生組織都有分歧(我不想把支持運動的人再分類,但事實是社會已把他們分類討論),社會撕裂更趨嚴重,部份留守的人也不願提出/接受意見,陷膠著狀態,正中掌權者下懷(所以他們對佔領運動一直採拖字訣,讓佔領者自行消耗分裂)。到底大家所得的消息,有多少是100%準確無誤?
大眾總是愛躲在螢光幕後發表意見,因為負的責任相對較小,網民亦然,部份傳媒工作者亦然。
所以,人對任何事都應該有批判性思考。
最危險的事,是人云亦云,因為不負責任的文字,可變成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