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再來一次窮人清除計劃

還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讀過一個叫「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的概念。政治哲學家Thomas Hobbes認為「自然狀態」是一個沒有政府體制的人類生存狀態,那是一個處於戰爭的狀態,因為人是充滿各種的慾望,人與人之間充滿猜疑,每個人都是敵對和互相競爭。在這個狀態下,難以保障每個人的生命及自由,因此人類才要建立一個掌握著公共權力的政府。電影《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就是要帶觀眾走進一個接近沒有政府體制的無政府狀態,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殺人、殺人與殺人

《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是2013年《國定殺戮日》的續集,在電影的世界觀裡,我們現時熟悉的美國政府已經遭到推翻,由一個新的政權取代。在「新美國」,失業率降至1%,貧窮人口維持在5%,罪案率極低,原因在於每年一度的「國定殺戮日」。這項政策容許國民每年有12小時,擁有合法地犯罪的「權利」,讓國民得以回歸獸性,釋放抑壓於內心的憤怒和壓力,並「洗滌」心靈。

上集的故事背景設定於2022年,講述一個從事保安公司而發達的家庭,意外地收留了一名被人追殺的乞丐,上集的主要劇情都是在屋內發生的驚險攻防戰,成本很低,卻製造出不錯的緊張氣氛。而今集的劇情則豐富了很多,相應電影成本也增加,不再局限於在一間小屋內,而是帶領觀眾看到整個合法殺戮的城市。電影的主要角色總共有五名,包括一名打算替死去兒子報仇的軍人父親、一對汽車在公路上拋錨的情侶(Shane和Liz)和一對以為安坐家中就安全的母女(Eva和Cali),他們在陰差陽錯之下相遇並且一起在城市裡逃亡。

今集的確比上一集精彩,原因除了是人物較多和劇情較豐富之外,還是因為今集向觀眾交代了不少「新美國」的背景,解開謎團之外,更為電影加添了深度。今集故事的舞台發生於2023年,是第七屆「國定殺戮日」,亦即是說其實2016年就是第一屆「國定殺戮日」,「新美國」亦大約於2016年成立,那年亦是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年,當中有甚麼喻意呢?今集電影又交代了,原來曾於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新開國元勳」,原來也是由民選產生的,這設定彷彿在暗示著舊美國政府財政崩潰,導致極端右翼政黨抬頭推翻政府,抑或是經過所謂的「民主選舉」而上台。

「國定殺戮日」的真正目的?

重建城市的費用龐大,為何每年也要舉行「國定殺戮日」呢?其實上一集其實已略略暗示了,「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清除貧窮、失業和老弱傷殘的人口。活動不單只讓人們能夠有機會殺害自己的仇人,更重要的是讓富人和代表富人利益的政府殺死貧窮的人。這一點是頗合情理的,由於富人可以有錢請保安、改裝自己的住宅、買大量武器……所以在「國定殺戮日」那12小時中,弱勢群體被殺害的機會一定大大高於富人。所謂的「洗滌」,是只洗走享用政府福利的一群人,省去的政府開支,帶來良好的經濟。

今集電影最令筆者深刻的是,那些有組織、有規模、軍隊式的殺戮日參加者。起初還以他們只是黑社會或童黨,但原來當中有一大批是政府派出的「參加者」,他們理所當然地掌握了城市裡所有住戶的個人資料,有系統和有規模地掃除某些人,從Eva和Cali兩母女的遭遇,大概可以估計到,政府其實是有計劃地,透過小型軍隊消滅弱勢群體或政治異見人士,這正正是「國定殺戮日」的大陰謀。

另一個令筆者深刻的是,國定殺戮日所帶來的「商機」,簡直是「著住西裝食人肉」般荒謬冷血。在電影中,有些富人和上流人士純粹將國定殺戮日當成是娛樂節目,但又不願意冒險到室外「打獵」,因而出現了人口販賣的情況。窮人為了金錢,賣的不是器官,而是自己整條性命,讓富人在室內安全地進行殺戮,獲得興奮的感覺。城市內更出現了大型的人口拍賣會,一些富豪競投「獵物」後進行玩命的室內殺戮遊戲,其他富豪則興奮地觀賞比賽。

總結來說,「國定殺戮日」是無政府主義與極權主義兩者結合下的大陰謀,為了減少政府開支和清除社會的「負擔」。電影讓觀眾反思人權主義和政府的重要性,就算「國定殺戮日」能促進整體社會的效益,但由於侵犯了個人的生存權利,所以不論在甚麼情況底下,在道德上也是不能夠被接受,需要「必要的惡」去保障人民。同時,電影諷刺現實的社會,其實也是另類形式的「國定殺戮日」,而且每天也在進行,富人如何壓迫窮人,資本家如何壓迫工人。人與人關係,在資本主義之下,早已經被扭曲,電影中那些互不信任的關係,在現實中又奈何不是,只是有程度之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