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哪一天我們會飛》 — 以青春包裝殘酷

《哪一天我們會飛》 — 以青春包裝殘酷

不知道是不是被前排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影響,香港人在知道原來《哪一天我們會飛》中除了林海峰和楊千嬅外,還有三位香港年青演員飾演中學時代的「三人行」時,都會抱著一種要與《我的少女時代》這套台灣的「青春少年時代愛情片」作比較,看誰比較青春和感人。進了場,才發現中了伏,中了自己「諗多咗」的伏。

故事由已踏進社會很多年的兩名70後夫妻彭盛華 (林海峰飾) 和余鳳芝 (楊千嬅飾) 開始。二人的生活代表現在大部份香港人的生活 — 做到跪低。一次的中學同學聚會,蘇博文這個人再之出現在余鳳芝的腦海中。故事,回到1992年,當年,他們三人,在中六相遇。

在升學輔導堂中,花名「月球」的光頭老師叫同學們填寫「夢想計劃書」。我們如何看待「夢想」?陳心遙監製交予三位主角交代。寡言,不太愛講笑的蘇博文能夠憑聲音去分辨飛機型號,早就立志要做飛機師的他,若果他不是靚仔的話觀眾應該只當他是「毒拎」一名;好像有過度活躍症的彭盛華,是一名藝術天分極高「手工王」,不像蘇博文般經常把夢想放在口邊的他,也在限期前交好計劃書,及後成為一名設計師。而余鳳芝,給她一份夢想計劃書,思前想後,幾經辛苦才交出一個「係人都想要嘅夢想」— 環遊世界。

回想起我們的中學時代,其實大部份人都是彭盛華和余鳳芝。沒有明言自己長大後要打甚麼工,但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天分所在;或是對於「夢想」的想法很飄渺,最後拋出一個「環遊世界」交功課。其他同學有的想跳舞,做足球員,黃修平更將自己放上檯對著「月球」說要長大後要當導演,觀眾的反應大多都是苦笑一聲。在香港,這些「夢想」都只是「發白日夢」、「冇得發圍」和「搵唔到食」。

後來,他當了工程師,她當了導遊。鏡頭再次回到2015年的今天,彭盛華和余鳳芝都做了跟自己的夢想貼近的工作,但畫面所散發出來的,都是他們在工作上的不如意、做到極攰、在客戶面前跪低的味道,跟中學時期他們臉上天真的笑容形成強烈對比。「香港唔係一個俾你發夢嘅地方」聽起來好像很陳腔濫調,但卻是我們在香港生活的寫照。戲院內這些畫面是具衝擊性的,以為在看青春愛情片,卻不自覺的代入了自己的生活,代入了我們現今的社會。

到最後,有人怪責電影沒有給我們答案。講真,任何簡單的答案都充滿誘惑,但我們這個城市的問題,沒有單一的原因,亦沒有所謂簡單的解決方案,就如陳心遙監製在謝票時講了一句「夢想有個始點,有個初衷」。《哪一天我們會飛》,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拷問我們,還記得自己當年暗暗許下的夢想嗎?當我們的棱角被社會磨平,我們又應在何處找尋?

沒有人能確切告訴你夢想何時會飛。《哪一天我們會飛》,志在喚醒。

She remembers, He forgets......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