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半世紀的諾言》:在苦難中刻苦拚搏的韓國夢?

筆者自問很少觀看韓國電影,最近入場觀看《半世紀的諾言》,全因為這部電影由《海雲臺》的導演尹濟均所執導,更成為了韓國史上第二高票房的作品。只看戲名,起初還以為是一部愛情片,但原來是一部非常感人的溫情喜劇。但這部電影的成功,伴隨著不少爭議聲音。

這部被喻為「韓國版《阿甘正傳》」的電影(部份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的確有《阿甘正傳》的影子),以一名小人物德秀(黃政民 飾)的角度,折射出大時代的轉變。男主角德秀生於亂世,在50年代的韓戰中與父親和二妹失散。在兵荒馬亂之際,父親希望德秀能夠代替他成為一家之主,好好照顧與母親、弟弟和大妹,這就是所謂的「半世紀的諾言」。為了供養弟弟讀大學,德秀與好友達久(吳達秀 飾)遠渡德國擔任煤礦礦工;為了買回姑母的小商店和讓大妹嫁得風光,德秀決定深入越戰戰場為美軍充當僱傭兵……

(劇透慎入)

故事的劇情其實頗老土,但勝在拍得非常感人,讓觀眾看得笑中有淚。德秀傻氣的表現、對承諾的異常執著、對人生的遺憾、為了家庭而犧牲自己的利他精神等等,都是戲中的主要催淚位,亦是電影想在現今世代再次提倡的傳統家庭價值觀。而父親的戲份極少,但故事仍然能夠描寫出一段感染力極強的父子情,編劇應記一功。其中最令筆者看得眼泛淚光的一幕,是中年的德秀透過電視節目尋找父親和二妹的那段戲,觀眾們實在要準備好紙巾。

可是,其中一個最值得批評的地方是,電影實在拍得很「政治正確」,甚至可以當成是南韓朴槿惠政府的軟性宣傳片,去「教育」觀眾成為一個怎樣的愛國者,為國家貢獻。最明顯的地方是,電影完全避開與南韓獨裁者朴正熙相關的歷史,對不認識韓國歷史的觀眾來說,在觀看完電影之後,只會認為韓國近代史中的苦難只是由外國勢力一手造成,沒有提及人民被當權者和財團剝削的情況。

電影還散發著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隱含一種「韓國夢」的思想,甚至有鼓吹民族復興的暗示。電影向觀眾灌輸了一個強烈的印象:由於韓國積弱,導致經常被外國欺負和壓迫,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陷入於苦難之中。

在電影初段的韓戰情節,全靠美軍的幫助,包括主角在內的那一大批北韓人,才能夠登上軍艦,保住性命。但隨著劇情發展,戲中的「韓國人」變得強壯,在德國煤礦意外的那一幕,韓國礦工們「勇武地」推開德國人,進入煤礦拯救同胞。再去到越戰的那一段戲,南韓僱傭兵拯救越南村民的性命,與當年美軍拯救南韓人的那一幕,完全是首尾呼應,象徵著韓國人漸漸站起來。

戲中還穿插一些韓國名人,例如是現代集團創辦人、摔跤金牌選手、韓國首位時裝設計師等人物。不得不提的是,戲中多次出現韓國國旗和國歌,導演把這些符號放進電影裡頭,彷彿在告訴韓國觀眾:「國家和民族如果想要變得強大,國民就要刻苦拚搏,躋身世界列強,這樣才能夠抵禦外國的欺負,改善人民的福祉。」難怪電影會被部份人批評為「維穩」,但純粹當成是溫情喜劇的話,電影還是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