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作品,由《星之聲》直到最新的《你的名字。》,主題無一不是「距離」。
(下文有雷,慎入)
《星之聲》與《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最初兩部作品,新海誠成功地運用科幻和電玩元素,訴說愛情。《星》女主角長峰美加子,中學三年級參加聯合國宇宙軍選拔,錄取後前往天狼星系對抗異生命體,與留在地球的男主角寺尾昇,透過手機簡訊聯繫。兩人相距8.7光年,訊息需要8,7光年的時間傳遞。兩個人幾乎無法相見,即使相見,身處宇宙的美加子,回到地球時,外貌仍是中學三年生,寺尾昇恐怕已是成年人了。
宇宙的距離縱然無法縮短,卻也不能阻止二人思念傳遞。《雲》繼承了《星》的主題,兩男一女的主角,被兩個政權分隔,女主角澤渡佐由理沉睡在蝦夷的神秘巨塔,藤澤浩紀和白川拓也生活的(南)日本靠攏美國。三人讀書時曾經約定,製造飛行器,飛到蝦夷的巨塔一探究竟。佐由理突然失蹤後,浩紀只可在夢中,見到佐由理。
宇宙、政權、空間、時間,構成新海誠故事核心,思念穿越了一切傳遞到對方心裡,雙方拼命拉近距離。《星》、《雲》的科幻元素,異生命體、機械人、平行宇宙空間……電影切入點仍是日本動畫常見的純愛風,故事背景卻看得出新海誠極力擺脫宮崎駿「童話」、「樂園」等設定,那些曾經是日本動畫打入世界的重要原素。男女主角也不再是偶然相遇,共同歷險,頓生情愫。主角們一開始已經相戀,無奈分隔兩地,思念之情,使愛情更加刻骨銘心。而科幻元素則常見於電視、電腦遊戲,觸動電玩世界的觀眾。
不過當觀眾以為,新海誠等於科幻、電玩、愛情、精緻畫風,三年後,他變了。
《秒速5公分》、《言葉之庭》
兩部虛構時空的作品過後,新海誠發表《秒速5公分》,一部發生在你我身邊,或者正正就是自身經歷的故事。男主角遠野貴樹因父母工作關係,離開東京,轉校後,一直與青梅竹馬的友人篠原明里書信往來。他們約定,在冬日某天約會,不料下起大雪。約會過後,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時光飛逝,男主角長大成人,收到曾經交往過的第二女主角澄田花苗簡訊,說心中仍愛慕他。遠野貴樹感到工作剝奪了他的感情,辭掉工作,帶着疲乏的身驅遊盪,憶起少年時青梅竹馬的戀人。此時,篠原明里在車站月台出現,手上戴着婚戒,兩個曾經不惜千里相會的戀人,其中一方要嫁人了。
《秒》新海誠選擇的主題是成長,成長造成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並非一下子的,而是像櫻花落地、火箭運輸,以秒速五厘米的速度,緩緩拉開。拉到雙方變得陌生,再也認不出對方。五公分的距離永遠是五公分。
個人覺得《秒速五厘米》是新海誠最動人的作品。前兩部作品,以及後來兩部,都有點用畫面、音樂掩飾補充故事薄弱,但《秒速五厘米》沒有浪費任何一個畫面。
相比之下,同樣以現實為故事背景的《言葉之庭》,故事則較簡單和薄弱。當然,感動還是感動的,可能是師生戀題材比較難引起共鳴。而年齡、輩份,在日本當地可能十分敏感。《言葉之庭》最終也沒能突破年齡和輩份的距離,男女主角互相依偎後,各自走上不同道路,繼續人生。
兩個都巿故事訴說新海誠兩種態度,《秒》消極黯然,《言》積極前進。儘管面對人生的態度不同,但兩套現實框架的動畫,均透出不得己的情緒。生活中遇上不得己的事情,不得已要搬遷,不得已被學生欺凌,種種的不由自己,可以選擇的,只剩下逃避。
《追逐繁星的孩子》
破格地出現主動出擊的主人公,渡瀨明日菜和森崎龍司,這部電影同樣最不似新海誠。主題是生死的距離。
地下世界雅戈泰,能稱為神的國度吧。裡面居住各種神明、奇獸、異人,傳說世界盡頭的「生死之門」。明日菜和龍司為了與死去的人相見,「潛入」雅戈泰,尋找生死之門。
整個故事有着許多吉卜力動畫的影子,當然分別是明顯的,但第一次觀影,會令人產生「新海誠要轉型嗎?」的疑惑。故事結尾,明日菜和龍司見到他們思念已久的靈魂,最終也無法起死復生,生死的距離始終拉不近。
唯有思念能穿越時空
新海誠為甚麼要以距離為主題進行創作?而且他描述的距離,物理上永遠無法拉近。新海誠「距離」編織成的「新海城風」,映畫手民其中一段這樣的說明︰
新海誠筆下沒有一對情侶真的向對方表了白。他們總徘徊在曖昧「孤悲」中思念對方,總沒有機會道破。藤津亮太《何謂「新海誠風」?》提到,「疑似戀人」為他筆下的故事主角帶來憧憬。與此同時,曖昧令失去變得不具體,是種幽微的「疑似喪失感」。……距離有時卻又是憧憬的來源。……最終離開自己的沉溺。──〈新海誠──你與我相距的世界〉,思兼,映畫手民。
距離和關係的不可得,新海誠設置了「思念」此一「觸媒」。思念超越宇宙空間、時間維度、夢境現實,思念驅使主人公們,千里追尋;懷着思念,人們勇敢繼續往後的人生。思念是孤獨的,心中懷有對方,對方並不知情,沮喪而又悲傷。諷刺地觀眾從這份近乎絕望的悲觀裡面,得到繼續生存下去的力量──無法擁有,也可思念。
思念亦構成了許多平行時空分鏡、獨白疊聲的新海誠風格。極度精緻的圖畫,男女主角交錯獨白、間奏的配樂,空靈、渺遠、惋惜。論故事的結構和深度,新海誠未必凌駕其他日本動畫大師,創作略見重覆,但單論電影拍攝技巧和大銀幕的理解,新海誠已經超越了他的前輩。
(下面大雷,未看電影請回頭)
《你的名字。》
簡略回顧新海誠動畫電影之後,來看看《你的名字。》做了些甚麼,會令我們感動落淚,不願離場。
電影結構承繼《秒速5公分》的三篇結構,《秒》運用小說扉頁的形式,分隔三個短篇故事。《你的名字。》則利用歌曲拆開,而且三幕劇的形式較以往的明顯,畢竟以往的電影著動抒情,並沒有一個明確需要解決的主線問題或應對的對象。
再現《星之聲》的傳情手機、《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時空夢境架構。這一點或許是刻意的,身處不同時空的兩位主角,透過手機日記對話。時空一直沒有交疊,兩人一直沒有會面,雙方的記憶卻在後半部逐漸流失,呼應了《雲》結尾男女主角相遇,二人的思念卻彷如消失了。
神社、御神體的設定,等於《追逐繁星的孩子》的生死之門。只不過通靈的性質不同,他們不祈求生物性的「接觸」和「復活」。主角們亦有着積極尋求的共通點,雖然目的不同。
《你的名字》擷取了《言》的器物,鞋和結繩。「Clavis(クラヴィス)」和這裡說的器物不同喔,鞋、結繩代表「人們製作之物,過程注入思念」,Clavis 沒有製造過程。器物成為貫穿全劇的線索,穿越時空的思念有了實物載體,巧妙地去而復返。多了一件週邊商品。
以上是新海誠過去做過的事情,全部為了《你的名字。》擊中廣大觀眾淚線的劇情鋪墊,那些過去沒做過的事。
進一步的直拳
過去新海誠的電影,有點類似村上春樹2000年以前的小說,是不斷消逝的故事。主人公的關係、感情,隨着故事推進而消逝,最終都得不到。《秒速5公分》最顯然而見。
《你的名字。》感動之處就在這裡!這不是一個消失的故事,而是追尋的故事。相對於一眾非常被動的主角,立花瀧和宮水三葉,千里迢迢尋找對方,不到黃河心不死。記憶失去了,殘留着說甚麼也不真切的感覺,依然阻止不了雙方愛的尋求。如果是過去的新海誠,恐怕故事進展到立花瀧站立在災後學校,俯視彗星廢墟,便會黑屏閉幕。況且,追尋雙方身影之前,還有一段拯救糸守町的緊湊故事。
拯救之後,就是一段瀧的自白,八年後,瀧畢業投身社會,工作面試失敗。找工作的同時,也尋找心中那缺了一角的感情空白。所有歷史給「修正」,大城巿美麗精緻,每一幀都能做掛畫的畫面一閃而過。然後,茫茫人海中,幾次擦身而過,每一次均使觀眾緊張情緒升溫。結果立花瀧和宮水三葉變成川奈天吾和青豆雅美,經歷生死輪迴、時空交錯、失而復得,永恆的距離就在那一剎那,合情合理地,《1Q84》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