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反世貿周以後,不少人開始嘗試認識及討論「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反世貿周期間有人嘗試發動,安徒努力譯寫的幾篇文章亦詳細談及,最近連崔老頭的<反世貿的意識形態…在/不在香港>亦嘗試評價「直接行動」,不管是褒是貶,似乎應對「直接行動」多一點了解才能評說。
首先,崔老頭一文容易使人對「直接行動」有一定誤解,他說:
「不過,在今次反世貿運動中,採用「直接行動」的不是無政府主義者,而是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南韓農民。 」
我沒有留意到有任何青年朋友以「普羅眾生主義」理解韓農,但把韓農的行動視為「直接行動」,倒是遠離事實的。
「直接行動」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1999年西雅圖反世貿運動,「直接行動網絡」(DAN, Direct Action Network)的成員、組織及行動模式,與美國七十年代後發展起來的基進運動有關(歐洲可能是另一個故事);自六十年代末開始,傳統左翼組織影響力下降,不少基進行動主義者,特別是各類反戰反核人士,尋求不同的行動可能,到了八十年代末,曾出現以紐約為中心的ACT UP,以直接行動爭取愛滋病病人的各種權益;他們特性大概有以下幾點:
1. 聯繫小組(affinity group):源自三十年代末西班牙內戰,由五至二十人組成的小組,獨立運作參與直接行動或其他計劃;
2. 建立共識:不以壓抑少數意見來作出決策,各人需要有耐性地讓小組中的共識形成,從而指導決策;
3. 非暴力抗爭守則:有一系列非暴力抗爭手法及規則,參與者會學習及交流意見,事實上,這些守則已變得非常系統的教程;
4. 輪輻會議(spokescouncil):當有大型行動時,各聯繫小組會派出代表,參與會議共同商討行動及安排。
這些組織及行動邏輯設計,是刻意要有別於傳統工會及政黨的層級組織,所以難怪傳統左翼人士會積極回應以至批評。
5. 行動先於分析:傳統左翼團體強調思想的先進性,包括理論武器及政治經濟學分析,但「直接行動」網絡強調行動重要性,不需要太繁複及系統理論指導行動,反而可以由行動刺激分析及反省,所以,Negri的著作,絕不是直接行動的理論指導,反而是事後的理論發展,它對行動的影響有多少,筆者很成疑。
至於韓農組織,可以說是跟「直接行動」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比較像傳統左翼工會農會,它們與韓國的民主勞動黨的關係雖然非從屬,而民主勞動黨亦不是列寧式的先鋒黨,但韓國朋友說,韓農組織及行動仍具有很強的層級性及一致性,例如,韓農示威時,很強調領導的角色,領導的思想指導很重要,他們向群眾發言的時間比香港的集會更長,台上的各項安排很緊密;事實上,部份韓國年青朋友已開始不太喜歡這種傳統組織,他們對香港年青人的反應,其實有點意外。
據我觀察,崔老頭的所謂「激進青年」,不少人並沒有很自覺及很有意識去搞「直接行動」,某些人連「直接行動」式的網絡式小組亦抗拒,部份有心人想實踐,與一些外地來港的朋友商討後,基於各種原因,也沒有成功地組織了多少有規模的行動。
坦白說,筆者以為,崔老頭以卡利尼科斯的意識形態分類來理解香港這些新興團體,其實用處不大,至少香港遠沒有美國那種運動歷史脈絡;香港社運界應否參考直接行動,筆者暫沒有很清晰的意見,不過,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或應否的問題,但「直接行動」對組織及行動邏輯的認真思考,卻是值得左翼組織學習,有關這些討論,恐怕又要寫成另一篇文章了。
參考資料:
Kauffman, L. A. 2002. "A short history of radical renewal." From ACT UP to the WTO: Urban protes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Edited by Benjamin Shepard and Ronald Hayduk.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35-40.
Starhawk. 2002. "How we really shut down the WTO."From ACT UP to the WTO: Urban protes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Edited by Benjamin Shepard and Ronald Hayduk.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52-56.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