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十年史 - 1.14 止痛藥 (連載中)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1.14 止痛藥

前面說過,特區政府曾在金融風暴初襲時「紓解民困」,一口氣把薪俸稅和利得稅等主要稅項的稅率調低,又退還稅款,並凍結一些收費。豈料經濟衰退久未擺脫,不少人開始向近一萬億港元的外匯基金打主意,抱怨特區政府只會當守財奴,不理民間死活。各個政黨也數次組織跨黨聯盟,由自由黨做代表,聯手向政府施壓,凍結或減收各種收費。

及至O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香港人的信心危機加劇,形勢逼使特區政府再度出手。於是董建華在十月的施政報告裡,宣佈一百五十億元的救市措施,還許下未來十五年花六千億元於基建項目的豪言。可是納稅者卻覺得退還的三數千元稅款起不了多大的紓困作用,政府繼續把龐大儲備扣住形同「見死不救」。碰巧兩天之後,新加坡政府動用約五百億港元救市,聯同兩個月前宣佈向國民派發的「新新加坡股票」,其創意、果敢和金額數目,均把特區政府比下去。雖然新加坡受科網泡沫爆破的打擊遠比香港大,「出手」自然較闊綽,但香港人還是照樣比較兩地政府,並再次肯定特區政府的無能。當董建華其後在電台聆聽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意見時,人們只有哀求他數月後不要競逐連任。

事實上,特區政府只有九八年大手筆派錢,讓市民永久享受減稅的幫助。九八年以後,政府的紓困措施越來越「吝惜」,若非有限期的短暫減免稅項,便是設立扶助中小企業、創業者、進修人士等一系列的「基金」。政府唯恐造成長期財政負擔,怎也不肯把更多的錢直接放進市民的口袋裡。以上述九一一後的一百五十億救市措施為例,政府用五十億寬減差餉,卻只下每戶只能享受二千元的上限,令小市民只能得到丁點的幫助,猶如雞肋。與此同時,政府一口氣花掉另外五十億成立「持續教育進修基金」,讓進修的小市民申請,「自我增值」。可是基金運作三年,才發放四億多元,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換言之,當董建華O五年初被趕下台的時候,四年前的一百五十億元救市措施中,仍有足足四十多億一直藏在政府庫房之內,從未送到任何一位小市民的手中,而經濟卻早就復甦過來,不用再「紓解民困」了。

政府這樣子去紓解民困,難怪被人批評「救市不救人」、「口惠而實不至」。究其原因,是政府的各種救市措施,傾向支援企業和人力培訓等對未來有好處的「投資」,不肯直接把錢塞到市民的口袋裡,以免將來得不到「回報」,「浪費」公帑。於是政府不斷津貼「再培訓」的失業者,把名額加大到十萬個以上(失業人數最高峰時不過廿七萬人),以及開設「毅進」和「展翅」兩項職業培訓計劃,吸納人浮於事的「雙失青年」(失學與失業青年)。董建華後來更揚言要在十年之內,把考進專上學院的青年數目躍升一倍,從OO年時的三成學生倍增至六成。為此政府在O一年彷效美國,開辦大量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增加青年考取大學畢業(Bachelor Degree)的機會,並由政府補貼。無奈成年人的再培訓計劃的成效一直受質疑,而政府胡亂大增學位,弄至「沙紙(證書)大貶值」,逼使原來的大學畢業生,下班後競相花錢和時間去修讀碩士學位或進修課程,以保工作競爭力。如此一來,各大教育機構和講師可樂透了,有錢可賺--反正學生不一定用心聆聽,純粹是付錢買證書,課程質素如何、上課時學生能聽進多少,通通不必深究。就是這樣,政府濫開學位的政策被揶揄為「教育八萬五」

更重要的是,公帑花了、低技術勞工再培訓了、打工仔自我增值了,但由於經濟環境惡劣,工作機會匱乏,人們空有一身絕技,還是難討一碗飯吃。即使是政府本身,也因為赤字緣故,不再聘請任何公務員。如此一來,董建華的大量「投資」自然得不到什麼「回報」,各種救市措施失靈,副學士等課程更被批評為「粉飾」失業率,浪費青年人的時間和金錢。到頭來,政府還是要另花工夫協助失業者找工作。針對各階層的需要,勞工署為失業中年、單親人士、領取綜援者、「雙失青年」,甚至剛畢業的大學生,推行不同的就業計劃,甚至花公帑津貼聘用上述人士的僱主,能救多少便救多少。

不管怎樣,失業率不斷攀升之際,財赤危機卻同時浮現,教財政司長梁錦松多了一份顧忌,不敢胡亂花錢去幫助大眾(詳見第二章),甚至逼使各部門削減開支。這時候,梁錦松變成人們眼中的「守財奴」,非但不肯「派糖」,更不惜要政府食言。先在O二年中逼使新任教統局長李國章,大幅削減資助開辦僅一年的副學士課程,要開設這類課程的大學於數年後自負盈虧。接著梁錦松親自把董建華一年前誇下海口的六千億基建大計推翻,聲言要把經濟效益低、回報不高的工程拖下馬。從此人們不敢奢望備受赤字掣肘的特區政府,會有什麼紓解民困或振興經濟的措施。當政府天天在喊財赤嚴重,官員扭盡六壬開源節流的時候,小市民但覺來年加少點稅,少點負擔,已是走運。

(其他篇章見於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