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熊一豆: 當電影消失於影評……

節錄自熊一豆:

最近一連讀了兩篇解讀電影的文章,再次掀動我對於寫作電影評論的不安。

先是「《珈琲時光》的文化符號」(《明報》2005年5月31日)。再有「中國看世界 世界看中國─淺論賈樟柯影《世界》」(《明報》2005年6月5日)。

我的不安,源於我在兩篇文章再次讀到一種頗普遍存在於學術圈子、於解讀大眾文化時的思考及寫作模式。而這套模式,對於文本的理解,到底是深化,還是桎梏,越見存疑。

因此,我以下的批評,並非旨在針對個別文章,而是希望對某種頗普遍的思考及寫作模式,提出反思。

讀畢兩篇文章,撥開那些由學術詞彙組成的迷陣後,我實在不知道它們到底告訴了我關於影片的什麼。不禁問,如此電影閱讀是如何產生,為何而寫、為誰而寫?

(一) 「《珈琲時光》的文化符號」
...

(二) 「中國看世界 世界看中國─淺論賈樟柯影《世界》」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