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焚化壚處理垃圾?懶惰走捷徑之道

焚化壚處理垃圾?懶惰走捷徑之道

圖:政府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所謂「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其實是焚化爐)繪製的設計圖片(頁25)。

日前環境局公佈「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在石鼓洲填海十多萬平方米興建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焚化爐,可惜坊間對此討論未算熱烈,筆者試舉數理由,淺談為何不要焚化爐。

(一)焚化爐造成污染
香港推動多年環保教育,分類回收。到現在仍然不難發現滿街的回收箱都裝滿各種未經分類的垃圾,家家戶戶和商業大廈亦不是全部設置分類回收箱。足證垃圾分類系統在香港仍有大幅改善的需要。

焚化未經分類的垃圾在燃燒過程中會造成分子重組,釋放更毒的氣體。例如任何含氯的東西,如衣物、紙張、板材、PVC塑膠物料、清潔劑等,一旦放入焚化爐,即會產生致癌、先天性缺陷、器官(特別是眼睛和肺)受損,內分泌、神經、循環系統和生殖上的問題。這些毒物會釋放至空氣、地下水、海洋,污染環境和生物鏈。最終影響我們吃進肚子的食物。再者,我們別忘記焚化爐的其他配套,如垃圾車每日不停往返公路運送垃圾,這些都要成本和資源。要建焚化爐,先把垃圾分類做好吧!

(二)有了焚化爐,還是需要垃圾堆填區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燒烤經驗。倘若食物(碳水化合物)意外掉進烤爐裏,它並不是完全灰飛煙滅,而是留下黑色的物質(如碳)。即使清明重陽時節,燃燒的金銀衣紙同樣不是歸於無有。所以,即使有焚化爐,那些垃圾並沒有消失,只是變成(有毒)空氣和灰燼。根據統計,三噸送進焚化爐的垃圾,就有一噸要送進堆填區,而且它們比先前的廢物毒性更強,因為重金屬的濃度更高。

焚燒後會餘下的是飛灰 (fly ash)和煤灰 (bottom ash),前者比後者體積更少,但毒性更強。雖然不少推廣焚化爐應用的業界指出有先進設備隔去釋放到大氣的飛灰。換句話,被留下來要送進堆填區的有毒物料會增加。何況政府如何監察營運者會仔細分類飛灰和煤灰,而不是以節省成本的方式一併進往堆填區?這些經科學數據証實的毒物仍然沒有處理方法,最後又是影響堆填區附近的居民、污染地下水土和大氣。

(三)焚化爐違反環境正義的原則
最簡單的問題:焚化爐建在那裏?現時大部分厭惡性都遭到附近地區人士的大力反對,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愈高的人士反應就愈大。若大家都抱著「只要不建在我家後園( Not in my backyard)」的思維,試問它可以建在哪裏?不幸地它們通常是經濟社會地位較弱的居民的地區中。根據環境保護署網站香港現存三個堆填區全位於新界地區:打鼓嶺、將軍澳大赤沙及屯門稔灣。可以再數數其他厭惡性設施如墳場、殯儀館、污水廠等等,它們現址又在哪裏?為什麼全港市民同共製造的驚人垃圾,竟然要由小數區域居民承擔責任?

事實上,胡亂建造巨型焚化爐,只會減少政府思考其他更有效的處理廢物方法。因為把垃圾往焚化爐一燒,得出來的垃圾體積自然比之前減少,政府成功爭取「政績」,卻鮮有告訴市民整體社會背後負上如何沉重的環境代價。「停車熄匙」正是擾民又低效益「環保」政策之一。又例如政府2010年12月推行的公共屋邨玻璃回收試驗計劃開始時只有6個屋邨參與。若計劃無效,政府何須於2012年10月推廣至東九龍區29個屋邨?新聞報導卻顯示環保署和房委會都指試驗計劃成效令人滿意,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於全港公屋及政府管理的居屋住宅推行?這些例子是否告訴我們,政府對源頭減廢的決心仍然未夠?對政府提出的任何新計劃,我們怎能不好好思考和批判?

更多嚴肅關於垃圾處理的討論,可閱讀《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作者是安妮˙雷納德 (Annie Leonard),有關焚化爐的討論在280至286頁,敬請政府官員先讀畢此書,再替香港思考下一步。另一推介書籍是《人類與垃圾的歷史》,有簡體版,透過了解「垃圾」的前世今生,認清這屬現代化都市中居民過度消費和浪費的生活形態的惡果,有助我們反思所謂的「垃圾」──其實只是錯置的資源。

不看《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一書,亦可看相關短片,精簡說明今天地球廢物為何這樣多!

相關文章:
燒都唔化——焚化爐的爭議
【焚化爐系列】一「爐」不能永逸 由源頭減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