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甚麼有港獨?

Benedict Anderson在一九八三年《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解釋了民族國的起源與文化建構有關。

在香港,中新社二月六日指最近互聯網上出現港獨的組織在網絡上宣傳香港獨立,並煽動網民加入。筆者於翌日曾嘗試登入指為鼓吹我是香港人連線的網站,該站已經被抽起。筆者從網絡服務供應商處儲存紀錄,得到「我是香港人連線ABC」的資料。

從這篇聲明類似文體的「文宣」看來,創作者似乎從一九九九年《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得來不少靈感。

首先,該文作者開宗明義,講到獨立的權利,民族自決作為一種普世價值觀及國際法明文保障等等的條文闡釋。這些論述和一般民進黨有關台獨的論述,並無分別,指出聯合國憲章有關民族自決的條文及國際法中主權五十年失效的條文。

除此以外,此文與《台灣前途決議文》有極多相似之外,譬如在C項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等細項中有關為所有國民提供良好保障和教育,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各族群風俗文化,及信仰,以至全民範圍發展體育、文化都明顯有一九九九年民進黨大會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影子。

當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深受民進黨內以張俊雄、謝長廷等人為主的「福利國連線」的理念所影響。當中具體體現於有關多元種族、無核化、自願兵制、文化本土化及全民保健服務的主張上。這些主張基本上與美國自由派及英國舊工黨的看法並無異議。

正如Benedict Anderson所說,分離活動和文化有一定關係,透過建構自身的文化,去建築界限,與之前隸屬的母體民族作區別、分離。

同文同種的香港、台灣因為長期受到殖民統治,逐漸喪失中國人的身份是環境使然,生活環境等變化締造結構上的分野。不過始終與台灣不同,香港的地理環境令到中國人身份得以繼續保留,家族的血緣關係以至國內政治、天然突發事件都牽引着港人中國人的身份。

分離活動需要文化支持,民進黨搞教育、課程去中國化,大搞本土文化、原住民文化等,都是希望透過意識形態,去建立台獨的群眾基礎。希望建立本土意識,形成imagined community,是分離活動的基礎。

除了文化角度,政治上亦能產生分離傾向,美國革命時期的口號「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正正反映政治上的落後社會產生分離主義。雖然人種上與大英帝國尚可稱得上同文同種,但政治上不公平萌生美國革命的種子。這種政治上的不對稱構成美國革命誘因。

今日香港出現港獨,固然不得民心,香港人中國人身份仍然相當強,但今次事件可以反映文化、政治結構上差異以至現時憲政環境下的政治不對稱正是培育港獨的土壤。差不多土壤在台灣培育了台獨出來,威權政權的遲鈍迫出台獨思想出來。這個中南海應該在考慮普選的時候,更加需要顧全大局,避免成為歷史的罪人。

崔偉恒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