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基督教右派懺悔之二:基右派之失心瘋-老屈「八十後」為「憤青」!

為基督教右派懺悔之二:基右派之失心瘋-老屈「八十後」為「憤青」!
(括號為改動之處)

(1, 為何對「八十後」的評價是如此南轅北轍?)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這)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2.主流媒體老屈「八十後」為「憤青」)
「八十後」其實這只是由大陸網上的字詞「借用」而已,(這稱呼首先)源於中國大陸,意指在「改革開放」與「一孩政策」下(於)八十年代後出生的(新)一代中國大陸城市公民。由於政經環境的影響,「八十後」成為了「城市」、「富有」和「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從廣義來看,「八十後」更包含著一種文化現象,其實質意義遠遠超過(諸如)「八十後文學」等簡單字面含義。這與香港俗稱的「Y世代」有著相類似的定義。(當媒體借以稱呼)網上發起批評和(反高鐵)行動的「搞手」(及參與者),(將兩者)相提並論,一時間,「八十後」(被主流媒體老屈)成為「憤青」的同義詞,被人認為(是一群)有破壞無建設,只懂不滿的小不點,(這與香港主流媒體長期積累的陋習有關。)

(3. 勿陷入特區政府的轉移視線策畧,不批高鐵卻批「八十後」)
其實在評價他們的行動之先,我們應先好好去了解他們(提出結給社會思考的問題,而非反主為客,將他們開啓的社會課題邊緣化,卻老屈他們本身正)面對問題,(妄圖以此轉移視線)!如他們身為「第四代香港人」,面對的是本港被邊緣化,失去優勢,工作和發展機會越來越被局限,新生代變成是困局中的受害者。(儘管如此,這又與高鐵項目的胡混欺矇、瞞天過海有何關係?難道「八十後」本身面對困難,就能反証高鐵項目本身的正確嗎?這是特區政府典型的轉移視線策畧,可笑的是許多低水平的主流媒體評論卻甘之如飴!)

(順此思路,)有很多(偏見認為)「八十後」是被寵壞的一群,(但若以平常心視之,他們整體)生於較健康的家庭,無供養父母負擔,(本無可厚非,卻被自以為是之輩,尤其是一些自以為義的基右派視為)無承擔,自甘「社會下流」,變成無上進心、無病呻吟、無自律性,整天沉溺打機上網的隱閉青年,甚至(學主流媒體屈之為)「憤青」也比比皆是。

(4. 不要思想懶惰,應學習「八十後」為大眾除障去蔽)
籠統的將他們「八十後」說成就是「憤青」、無遠見、和無理取鬧的一群,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更反映我們基右派思想懶惰、思辯能力低下,籠統粗疏,只懂將現象永遠還原到一些道德上不該的結論)。我們應好好了解「八十後」這個群體所面對的「(看似)富有,卻無機會」的兩極化問題,從而才能(了)解他們的怨氣和不滿。(更應學效他們,運用上主賜給人的智慧,認真分析建高鐵論述的意識型態化及欺騙性,為大眾除障去蔽。)

(5. 要學效基督及先賢,誠正自己對公義的堅持與爭取,才能避免被主流論述「鳩化」)
坊間已有很多論述「八十後」和「第四代人」的文章,在此不再重述。筆者想說明的是,不論你認同「八十後」與否,他們已慢慢(成為)了社會文化的「(清)流」,最起碼已佔了傳媒的頭條,對社會帶來影響。我們要反思的是,當我們要擁抱下一代,欣賞他們站出來表達的時候,一些「八十後」的「激進」甚至「公民抗命」的表達手法,往往只會(被)大家的(浮淺)注意力(聚焦),原有的(嚴肅)訴求卻往往會被忽略,(這與香港「八十前」的大眾長期被主流媒體論述「盲從化」「盲毛化」或「鳩化」了(gullified by media)有關。但作為基督徒,我們既有聖靈感動的智慧,就不應被鳩化或被世俗的小學教育成為盲毛,而是應「為民請命」,歸還「根本」(radical)「公民抗命」應有的合理性,取諦「激進」等字眼的老屈及霸權懸音(overtone)。)

(6. 莫做「失心瘋」的教內評論家)
尤有甚(者,一些看來患了「失心瘋」的基督教右派之評論家,竟然老屈「八十後」)靠「網上動員」,人人「聲大靠惡」,甚至用「以暴易暴」的方法衝擊(社會秩序),更將原來(「八十後」)倡議人人參與的「公民社會」和「公共空間」,(扭曲)成了「有你(「八十後」)」講,無人講」的一言堂!有一些(評論)者甚至只在網上熱鬧一下,未對相關問題有深切的認識就一(「炳」到底,如身為神學院長卻可以連功課也懶得做,網頁也懶得睇,胡言亂語地不斷追問「八十後」的精神核心在哪裡?真箇是自取其辱,自暴其短!)這對我們討論和解決問題都沒有好處,也嚇怕了想以和平方法討論問題的(信)眾,失卻了當初推動(社會及教會大眾)參與社會運動的意義。

(求上主赦免我們這些不肖的教內評論家!)
&&&&&&&&&&&&&&&&&&&&&&&&&&&&&&&&&&&&&&&&&&

「八十後」=「憤青」?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7840&P...

陳永浩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八十後」其實源於中國大陸,意指在「改革開放」與「一孩政策」下的八十年代後出生的一代中國大陸城市公民。由於政經環境的影響,八十後成為了「城市」、「富有」和「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從廣義來看,「八十後」更包含著一種文化現象,其實質意義遠遠超過八十後文學等簡單字面含義。

這與香港俗稱的「Y世代」有著相類似的定義,但其實這只是由大陸網上的字詞「借用」而已,而當中又與網上發起批評和行動的「搞手」相提並論,一時間,「八十後」彷彿成為「憤青」的同義詞,被人認為有破壞無建設,只懂不滿的小不點。

其實在評價他們的行動之先,我們應先好好去了解他們面對的問題,如他們身為「第四代香港人」,面對的是本港被邊緣化,失去優勢,工作和發展機會越來越被局限,新生代變成是困局中的受害者。

在另一邊廂,又有很多的「八十後」是被寵壞的一群,生於較健康的家庭,無供養父母負擔之餘,自己卻也變得無承擔,自甘「社會下流」,變成無上進心、無病呻吟、無自律性,整天沉溺打機上門的隱閉青年,甚至「憤青」也比比皆是,籠統的將他們說成「八十後」就是「憤青」、無遠見、和無理取鬧的一群,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我們應好好了解「八十後」這個群體所面對的「既富有,卻無機會」的兩極化問題,從而才能化解他們的怨氣和不滿。

坊間已有很多論述「八十後」和「第四代人」的文章,在此不再重述。筆者想說明的是,不論你認同「八十後」與否,他們已慢慢佔據了社會邊緣文化的「主流」,最起碼已攻佔了傳媒的頭條,對社會帶來影響。我們要反思的是,當我們要擁抱下一代,欣賞他們站出來表達的時候,一些「八十後」的「激進」甚至「公民抗命」的表達手法,往往只會將大家的注意力拉走,原有的訴求卻往往會被忽略。

尤有甚之,靠「網上動員」,人人「聲大靠惡」,甚至用「以暴易暴」的方法衝擊,更將原來倡議人人參與的「公民社會」和「公共空間」,變成了「有你講,無人講」的一言堂,有一些參與者甚至只在網上熱鬧一下,未對相關問題有深切的認識就一湧上街,這對我們討論和解決問題都沒有好處,也嚇怕了想以和平方法討論問題的大眾,失卻了當初推動大家參與社會運動的意義。

(作者為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