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是學會今年招收會員決定要使用sponsor,原意是為了要招收更多的會員,但卻引起了莊員之間的討論。
最後,寫了一篇文,刊在sponsor頁的隔旁,算是做了一點的妥協。
為什麼要有sponsor?──一個矛盾之中的決擇
中大藝墟,一個學會招收會員的日子。
國是學會,一個歷史悠久、滿有學術氣息的學會。
Sponsor,一個極其商業化的舉動。
看似沒有關係的三者,竟然就在八月二十五日的這一刻,成為了共生的產品。
要Sponsor的理由,不外乎是1)吸引人參加學會;2)賺取某些經費;3)提高學會的知名度,但國是學會,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
國是學會成立的「宗旨」,我未必可以代表「老鬼」說出,我只能說出自己的感覺。現在還有多少個學會會堅持舉辦讀書會研討會這些嚴肅的活動?還有多少學會會有「老鬼」回來主持小眾的讀書會?還會有多少學會會提供空間讓學生為真理而激辯?「精於學而不精於術」,這句話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學問的那一種求真的堅持,而不是工具式的「知識型社會」。如果sponsor吸引的,只是為了那些sponsor而來的會員,我們難道要求他們忽然喜愛學術嗎?
我不是想說一些「懶清高」的空話,也不是說「有麋自然香」,既然學會的存在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會員,為什麼我們要以增加會員為學會生存的首要目的?如果為了增加會員而放棄學會本身的堅持,我們還能說那一個學會仍然是存在的嗎?國是學會不是投資學會,不是說前者清高後者市儈,只是兩者的屬性截然不同──國是學會是具有意識形態的學會,投資學會則是一個興趣組織(interest group)而已,對前者的會員有較高的要求,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
更重要的,為什麼國是學會要「投其所好」呢?這一種「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在興趣組織的組成有其必要,對國是學會這一類有立場的學會,為什麼要「迎合市場的需要」?極端一點,如果時代真的遠遠拋離了國是學會,以致於只有極小數的人參加,那又如何呢?多數人都選擇做的事是不是必然地對的?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只聯想到中國的文革,以及歐洲中世紀的宗教壓迫。社教化的影響何其深遠,「中環價值」加上殖民時代的精英思想,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何其狹窄,何其utilitarianistic,還有點阿Q──只要顧客滿意,那怕賣給他們的是毒藥,也會發出滿足的微笑。
「車,最後你地咪又係出sponsor。」如果我們只以結果檢視,的而且確是屈服了,但結果如何是不是代表過程是無足輕重的配角?人終需一死,是不是代表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和一個充滿苦難的人生是無分軒侄的呢?慣於以成敗論英雄的人們,看足球只會看見比分板上的數字,偶而也會留意一下入球球員的表現,卻永遠忽略每個球員的全場走動──如果不是某個後衛「谷住度氣」跑上跑落「包波」,結果就已經完全不同的了。
在sponsor旁寫這樣一篇文章,算是「幽默的回應」吧,反正又沒有人說過不可以這樣做。
「夜越暗,星越亮。」為所有堅持理想的傻子致敬。
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