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土共0既香港史觀,響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又的確無乜點理。不過,就算係土共自己,都係收埋收埋唔多講。原因好簡單,戰後大陸久唔久又話搞運動,研究咁多歷史,好容易犯路線錯誤,唔係得罪英國佬,就會得罪唔知幾時0既中共當權派。回歸嘛,當然要講出一個故事,所以,讀下土共點樣講得自己英明神武都無妨,不過話係 "被遮蔽" 的歷史又有d 過太,事關要追究邊個遮蔽邊個,其實都唔係三朝兩日講得完bor.....
-------------------------------------
《抗戰時期的香港圖展》第一次用珍貴和豐富的文物及資料再現抗戰時期香港的真實歷史,對於澄清過去英方對抗戰時期香港歷史的「遮蔽」和「抹煞」,加深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識,警惕軍國主義復活,珍惜和平,以史為鑑,面向未來,都具有深刻意義。
為隆重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香港各界680多個團體及330多位各界代表聯合組成了香港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活動籌委會,確定於 2005年夏季期間舉辦多項紀念活動,其中,《抗戰時期的香港》圖片展覽定於6月3日至6日假座香港中央圖書館二至三號展覽館展出。這在香港乃至全國,是第一次用珍貴和豐富的文物和資料再現抗戰時期香港的真實歷史。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對歷史(History)定義為:「這是一門研究事件(影響國家和民族的事件)的編年紀錄之學科,它奠定於對原始史料的考證基礎之上,並對這些事件的緣由作出解釋。」抗戰時期的香港歷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抗戰時期的香港圖展》在對原始史料的發掘和考證基礎之上,再現和解釋抗戰時期的香港的真實歷史,以澄清過去英方對這部分歷史的「遮蔽」和「抹煞」。
邱吉爾強詞奪理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喪權辱國的國難史,英國則是始作俑者,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侵佔香港,作為戰爭結果的《南京條約》,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1995年在巴黎的歐洲華人年會上指出:「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在這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下受侵略、欺侮、凌辱、踐踏、宰割、歧視和蒙受奇恥大辱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衰弱時,列強給我們的東西。」美、英政府出於中國在抗擊日本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在二戰期間贊同中國政府提出的廢除不平等條約,締結友好平等新約、締造新型國家關係的要求。中美兩國的談判比較順利,但由於英國仍然堅持保留殖民利益,堅決拒絕討論歸還香港和九龍租借地等問題,使談判出現曲折。
1943年 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在開羅美納飯店會談,羅斯福問蔣介石:「你對香港有何打算?」蔣尚未回答,邱吉爾即搶着大聲說道:「請大家注意,香港是英國領土。」蔣立刻回敬:「英國以暴力入侵中國,與清廷所訂不平等條約,我政府一概不予承認,戰後隨時可以收回香港。」邱吉爾強詞奪理宣稱:「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蠻橫的邱吉爾後來又對記者說:「中國要收回香港,除非跨過我的屍體(over my dead body)。」其殖民主義嘴臉昭然若揭。羅斯福親眼目睹邱吉爾的無理耍賴,私下對蔣介石感嘆說:「英國總是不願見到中國成為強國。」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之楷模!其侮華之思想,乃其傳統之政策,如我國不能自強,今後益被侮辱矣!」
雖然羅斯福繼續在德黑蘭及雅爾達會議中建議將香港歸還中國,皆因邱吉爾強烈反對而未能列入議題。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香港。1945年4月5日,羅斯福去世,繼任的杜魯門改為贊成英國繼續統治香港,國民黨政府收回香港終未如願。
抗戰時期的香港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其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而為歐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羅斯福曾指出:「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殲滅日軍150萬餘人,佔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70%。這樣一組數字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傷亡3500餘萬人,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方的主戰場,也是為此付出代價最大的國家。
邱吉爾在開羅會議上聲稱:「盟國共同戰勝日本,為什麼英國也像殘暴敵人日本一樣,遭受被剝奪領土的懲罰?」英方對歷史的這種「遮蔽」和「抹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首先,香港不是英國的領土;其次,盟國共同戰勝日本,但中國為戰勝日本作出了最大貢獻和犧牲,而抗戰時期的香港歷史,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時期的香港圖展》包括抗戰前期的香港、港人捨身赴國難、學賬會與香港學運、宋慶齡在香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募捐大行動、抗戰時期香港文化活動、抗日游擊隊與港九大隊、成功大營救、淪陷時期的苦難、勝利重光、東縱北撤等。展板共約130塊,有照片300張及若干香港抗戰時期珍貴文物。圖展有力地澄清了過去英方對抗戰時期的香港歷史的「遮蔽」和「抹煞」。
1941 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並於同日進攻香港、馬來亞等地,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英軍防守了18天後,港督楊慕琦於12月25日扛着白旗,到九龍半島酒店向日本投降,最後被關進集中營。直到日本戰敗,楊慕琦才被釋放,他直至1946年2月才再重臨香港。但是,無論在日本的統治下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還是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香港同胞都為抗戰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這些都在《抗戰時期的香港圖展》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冬天,中共中央派廖承志和潘漢年來港設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利用香港的特殊環境,積極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爭取了大批國際友好人士、廣大海外僑胞和港澳人士支持抗戰,也集聚了大批的文化界精英,為抗日戰爭作出重大貢獻。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和中共香港市委的領導下,抗戰文化宣傳的開展,促進了募捐籌款支援前線的高潮,也推動了香港愛國抗日電影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僅就抗戰愛國電影來說,在 1935年到1941年期間,在香港總共出產了98部抗戰愛國電影。其中《最後關頭》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正面宣傳抗日愛國、號召全民上前線殺敵救國的抗日電影,也是第一部全部義拍、第一部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和集體演出的電影。而中國第一次挫敗日軍囂張侵略氣焰的勝仗即八路軍平型關戰役,唯一的新聞紀錄片是香港電影公司拍攝的;當年衝破封鎖拍攝的《延安內幕》新聞紀錄片,也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拍攝的。
宋慶齡在香港
1938 年6月14日,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廣泛動員國內外熱愛和平、主持正義的人士,從道義和物質上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保衛中國同盟的任務是一方面讓國際朋友們知道中國戰區和敵人佔領區的人民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把捐款、醫療物資和其他捐助物資送給迫切需要的地區和軍隊,例如延安和新四軍。保衛中國同盟成為中國人民和國際有關機構與保盟支部之間的橋樑。保衛中國同盟對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皖南事變發生後,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等在香港發起抗議運動,國民黨頑固派在極端孤立的狼狽處境下,反共活動不得不有所收斂。
抗日游擊隊與港九大隊
香港淪陷後,並非如港英政府時期歷史書所說的是一個任由敵寇橫行的淪陷區,而是一個重要的敵後戰場,一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陣線的重要戰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翌日,中共中央就發出指示,建立與開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廣泛統一戰線,努力開展華南敵佔區、海南島、越南及日本在南洋一切佔領區域的抗日游擊戰爭。香港淪陷後,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游擊隊展開抗日游擊鬥爭,1942年2月組成港九大隊,1943年12月正式成為東江縱隊屬下的一支隊伍,在日本佔領下的香港、九龍及新界多處展開敵後游擊鬥爭,對營救中國文化界人士及國際友人、打擊日本在香港的統治及對中國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除了中共領導的游擊戰士奮勇作戰外,香港男女老幼、士農工商漁各界人士都英勇不屈,支持抗日戰爭。不少香港同胞為了保護游擊隊,在日偽酷刑迫供下,寧願被打死都不肯透露半點游擊隊的情報,為了國家民族奉獻出他們最寶貴的生命。這些史實,也都在《抗戰時期的香港圖展》得到了真實感人的體現。
李國強
文匯報 2005-05-25